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位及其提取物的抑菌比较研究
【摘要】:两栖动物种类繁多,皮肤肽类亦多,其皮肤可构成巨大的资源库。本文则选取代表动物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不同蛙皮肤资源相关价值。首先应用H.E和V.G胶原染色法对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参数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蛙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但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及腺体密度存在较明显的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虎纹蛙的皮肤最厚(0.44~0.68 mm),牛蛙其次(0.28~0.60 mm),黑斑蛙最薄(0.19~0.38 mm);在三种蛙中,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厚度为15.1~22.6%,较虎纹蛙(10.9~17.7%)和牛蛙(9.9~21.8%)厚。虎纹蛙和牛蛙皮肤胶原纤维层相对厚度分别为59.9~68.7%和51.6~75.3%,较黑斑蛙厚(44.4~69.0%);黑斑蛙和虎纹蛙躯体多数部位的颗粒腺密度(4.5~23.1个/mm2;8.9~25.3个/mm2)和粘液腺密度(54.1~152.2个/mm2;68.6~127.5个/mm2)较牛蛙(1.4~10.8个/mm2;16.8~39.3个/mm2)高。其次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三种蛙皮肤中5种胃肠激素免疫阳性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在黑斑蛙、虎纹蛙、牛蛙的背腹部表皮及黏液腺上皮中均检测到了5-HT-IR、GAS-IR、GLU-IR、SS-IR和PP-IR 5种免疫阳性细胞;在黑斑蛙和牛蛙的背腹部颗粒腺中只检测到了5-HT-IR、GAS-IR、GLU-IR和SS-IR细胞,却未检测到PP-IR细胞,而在虎纹蛙的背腹部颗粒腺中均未检测到5种免疫阳性细胞。不同种类蛙的皮肤在同一部位以及同一种蛙在背腹部中不同的部位所检测到的同种阳性细胞密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最后应用滤纸片法测定抑菌效果,比较分析三种蛙皮肤提取液作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不同效果。结果表明:虎纹蛙皮肤乙醚刺激法提取物浓缩液对大肠杆菌作用时MIC为1.25 mg/ml,虎纹蛙皮肤乙醚刺激法提取物浓缩液对大肠杆菌作用时另一抑菌浓度为2.50 mg/ml。黑斑蛙和牛蛙两种蛙皮肤提取物浓缩液在抗菌方面都无明显效果。综合以上结果:黑斑蛙躯体多数部位表皮相对较厚,可较好地防止水分散失、在制革方面可能存在质地差异,虎纹蛙背侧皮肤在制革上需进行刨光处理,牛蛙背侧皮肤则需进行适当的打磨;黑斑蛙和虎纹蛙在提取胶原蛋白方面均具有潜在的价值;黑斑蛙、虎纹蛙和牛蛙表皮及黏液腺中均能检测到5种活性物质,而在颗粒腺中却存在着差异性,这为蛙类皮肤提取物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新思路;虎纹蛙在提取皮肤抗菌物质方面更具优势。根据三种蛙皮肤的组织结构、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位及其提取物的抑菌比较显示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这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的生理结构是相适应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种蛙的潜在优势对其皮肤进行合理开发。
|
|
|
|
1 |
林植华,张春牛,雷焕宗,郎法勇;虎纹蛙肢体超常再生和畸变二例[J];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2 |
方玲,胡启平,刘清华;虎纹蛙的染色体组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3 |
耿宝荣,陈友铃,张秋金,蔡明章;虎纹蛙的早期胚胎发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4 |
陈壁辉;虎纹蛙个体生态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5 |
江剑平,陈祖祺,黄浩,耿宝荣;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6 |
李远友,林浩然;GnRH对虎纹蛙LH和FSH分泌活动的调节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7 |
陈晓凤,王玮玮,江涛,苏永裕,刘章锦;健康型牛蛙饲料养殖牛蛙的试验[J];台湾海峡;2001年S1期 |
8 |
陈晓凤,周常义,陈梦麟;牛蛙链球菌感染症病原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9 |
耿宝荣,柯福建,刘中标;虎纹蛙的食性与捕食行为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0 |
李树深,赵元藩,杨萍;虎纹蛙中国亚种(Rana tigrina rugulosa)的染色体组型研究[J];遗传;1984年04期 |
11 |
陶水明,张建听;常州建昌特种蛙怎样"跳"进美国市场[J];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08期 |
12 |
张盛周,朱升学,佟媛,张荣,樊爱绪;pH值和温度对虎纹蛙消化系统蛋白酶活力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3 |
陈学棋,江剑平,林玮;虎纹蛙消化腺组织学观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4 |
邵晨,洪煌明;金华地区虎纹蛙消化道形态解剖学观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5 |
;珍稀动植物——虎纹蛙、樟树[J];环境教育;2008年04期 |
16 |
刘汝宁;;牛蛙捕食麻雀[J];生物学通报;2007年09期 |
17 |
林世赏,吴丽鸳;甲基睾丸素对牛蛙性腺作用效果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94年06期 |
18 |
刘楚吾;刘筠;;牛蛙、黑斑蛙和虎纹蛙染色体组型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6年01期 |
19 |
章菊明,王爱华,郭平;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的染色体组型[J];动物学研究;1984年S2期 |
20 |
戴聪杰,耿宝荣;虎纹蛙的含肉率及蛙肉和蛙皮氨基酸组成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