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差异的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十分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持续、可观的各类产品和各种可见或不可见的服务。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维持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内的多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估算;分析生态系统服务载体(土地)的结构特征;进而探讨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特征及其区域分异状况。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以Costanza等的核算方法为基础,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正,对安徽省生态价值现状进行核算,1996年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25.036×108元,为同期该省国民生产总值的60.92%,低于全国以及全球平均水平,属于生态价值亏损区;水域、有林地、农田是安徽省最为主要的生态服务类型,3者总共提供的生态价值为1176.175×108元,占总价值的82.54%。安徽省平均生态系统服务强度为10169.69元/公顷,淮北平原地区及江淮丘陵地区属于低生态服务强度地区,沿江平原区的芜湖和马鞍山属中生态服务强度区;皖西山地岗区、皖南山区及铜陵市属高生态服务强度区。
安徽省土地利用的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由北向南:均衡性渐强、集中性渐弱,土地利用程度逐渐降低;由东向西:均衡性渐强、集中性渐弱,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升高;且南北变化更为明显。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可以将安徽省17个地级市分为5个区域:淮北平原生态区、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皖西山地生态区、沿江平原生态区、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
论文分析了安徽省生态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有关生态学原理,提出了提高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171
|
|
|
|
1 |
汪权方,查书平;安徽省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2 |
潘成荣,张之源,贾良清,王晓辉;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与生态安全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3 |
潘成荣,徐家声,张之源,殷福才,王晓辉;安徽省自然资源态势与对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
4 |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
5 |
黄劲松,周生路,彭补拙;地域分异的灰色聚类方法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
6 |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
7 |
唐礼俊;佘山风景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其规划初探[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
8 |
徐德成;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初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年04期 |
9 |
孙刚;生态系统服务的划价[J];环境保护;2000年06期 |
10 |
朱凤武,彭补拙,丁建中,张燕;温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01年01期 |
|
|
|
|
|
1 |
吴长贵,孙祥久,汪庆九,宁磊;铜陵市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安徽地质;1999年03期 |
2 |
汪权方,查书平;安徽省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3 |
陈柳钦;关注和维护我国生态安全[J];节能与环保;2002年09期 |
4 |
潘根兴,成杰民,高建琴,刘世梁,郑金伟;江苏吴县土壤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1期 |
5 |
刘荣增,朱继业,张京祥,戴祥;苏州市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透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
6 |
董元华,杨林章;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保护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2期 |
7 |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
8 |
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J];地理学报;1992年02期 |
9 |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
10 |
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