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创新效率的区际比较研究
【摘要】:自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从财力上,其投入不断加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但是投入是否是有效率的,则是一个需要考证的问题。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投入—产出分析要求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是有效的,这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以2003—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研发面板数据为样本,投入指标分别指研发活动内部支出和研发活动人员全时当量,产出指标是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创新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实证考察,静态效率主要的研究发现有:我国整体的技术创新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几年维持在0.5左右,还是具有较大的改进潜力;中国三大区域的创新效率也不相同,东部地区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每一个区域内部各省(市、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创新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完全一致。通过技术效率的分解得到,我国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的推动,其中主要是研发经费的拉动,因此,提高纯技术效率是未来提高创新效率的主要途径。
动态效率研究发现表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共同推动中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技术效率改善的效果微乎其微;相对三大地区而来讲,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西部地区技术效率的推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大致相等,而且西部地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
针对我国创新效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了国家和政府应完善相关的创新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另外就是经费投入的保障角度,国家不仅要对创新尤其是研发创新进行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使研发经费发
挥出最大的效用,并且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及时将科技成果予以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