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富钴结壳的生长与元素富集机理
【摘要】:
本文对中太平洋海山区、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生长年代学、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富钴结壳的生长对太平洋古海洋演化的响应,富钴结壳的成因和元素富集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太平洋富钴结壳的起始生长年代与生长速率
本文研究结壳中~(234)U相对于~(238)U亏损或平衡,这可能是结壳中~(234)U优先于~(238)U被海水淋滤造成的。所研究结壳的Th/U)_(C.R)为0.94-4.13,平均为2.32。采用~(230)Th_(ex)法、~(230)Th/~(232)Th法得到太平洋富钴结壳的生长速率为1.93-4.97mm/Ma,与Co地层学的结果十分吻合。同时利用Co地层学得到结壳CAD15与MHD59的起始生长年代分别为~27Ma B.P.和~46Ma B.P.。
2.富钴结壳中元素的赋存形态与聚类分析
利用连续浸取法研究了未磷酸盐化结壳与磷酸盐化结壳中元素分别在碳酸盐及可交换相、Mn氧化物相、Fe氧化物相和碎屑相中的赋存状况。与未磷酸盐化结壳相比,磷酸盐化结壳的化学组成有显著的差别,最显著变化是所有元素在细晶碎屑相中的含量比例增大。对结壳进行Q型聚类分析,得到结壳层段的划分结果与样品的宏观构造和地球化学变化一致。同时,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结壳中的元素可分为Fe氧化物组分、碎屑组分、Mn氧化物组分、CFA组分及生源组分。
3.磷酸盐化事件对富钴结壳REE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
磷酸盐化事件对富钴结壳REE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1)导致结壳中稀土含量的增加。(2)对草酸相和HF相的REE分布模式有较大影响,表现为造成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以及Y异常的差异。(3)导致结壳Y/Ho比值增大,其中结
#4
壳MHD59的磷酸盐化层段Y/H。重量比都大于28,而结壳CAD15的磷酸盐化层段
YMO比值并未全部大于 28,反映了结壳 MHD59磷酸盐化的强度大于结壳 CAD。
4.未磷酸盐化结壳中稀上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时间演化及古海洋学意义
结壳CAD和MHD59的未磷酸盐化层段中SCe及LREEMREE比值都随时间
逐渐减小,并夹杂有短期的增大。反映了两个海区~17Ma B卫以来的氧化性条件及
结壳水成作用呈现波浪式的减小;结壳CAD15的6Ce总体上大于结壳MHD59,反
映了中太平洋海山区底层水的氧化性强于麦哲伦海山区,这与AABW的流动方向一
致。两个结壳TREE的时间演化图象类似,也反映了两个结壳所处环境的变化相似。
5.富钻结壳对古海洋演化的生长响应
全球变冷、碳酸盐溶解速率增加、底层流活动加强、火山活动频繁发生等古海
洋学事件的发生,使结壳生长要求的条件得到满足,从而启动了结壳的初始生长及
未磷酸盐化层段的重新生长。新生代太平洋发生的磷酸盐化事件则抑制了结壳的生
长,并明显影响了结壳的矿物学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壳生长时随海山经过东北
信风带,接受了大量来自大陆的风尘输入,使中部疏松层得到发育,而该层发育时
间的不同则反映了风尘来源的不同及海山移动轨迹的差异。
6.宫钻结壳的成因与元素宫集机制
根据本研究的浸取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结壳的成因主要是胶体化学成因。结
壳的生长可用一个双阶段胶体一化学吸附模型来说明:第一阶段,水柱中形成
MnO。/Fe(OH)。,Fe(OH)。H(OH)4和Fe(OH)。/AI(OH)。/SIO。等混合胶体,这些胶体根
据各白的表面物理化学特征吸附和富集不同的元素;第二阶段是混合胶体在海山基
岩上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积,吸附的元素结合进矿物点阵。然后通过自催
化或自反馈的方式生长。生物活动在富钻结壳生长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P744
|
|
|
|
1 |
夏明,张承蕙;我国南海海盆一块锰壳层的生长速度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1983年02期 |
2 |
陈建林,张富生,林承毅;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的钡镁锰矿[J];沉积学报;1996年S1期 |
3 |
陈建林,马维林,韩喜球,王基庆,王英;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及相关因素概述[J];东海海洋;1999年03期 |
4 |
黄瑾,张富生,林承毅,边立曾,陈建林,沈华悌;东太平洋锰结核中叠层石纹层韵律的研究[J];东海海洋;1999年03期 |
5 |
史君贤,陈忠元,胡锡钢,杨季芳;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区微生物的丰度及其成矿作用研究[J];东海海洋;1999年03期 |
6 |
张朝生,章申,王立军,王丽珍;长江与黄河沉积物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较[J];地理学报;1998年04期 |
7 |
张海生,赵鹏大,陈守余,胡光道;中太平洋海山多金属结壳的成矿特征[J];地球科学;2001年02期 |
8 |
王晓红,滕云业,潘家华,王毅民;约翰斯顿岛附近海山富钴锰结壳的元素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000年03期 |
9 |
潘家华,刘淑琴;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布、组分及元素地球化学[J];地球学报;1999年01期 |
10 |
г.н.Батурин,朱成文;洋底铁锰结核和结壳的平均化学成分[J];地质地球化学;1994年02期 |
|
|
|
|
|
1 |
A.И.Горшков;王勋弟;;大洋海底山铁-锰结壳和结核的矿物成分与成因[J];地质科学译丛;1992年03期 |
2 |
初凤友,孙国胜,李晓敏,马维林,赵宏樵;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生长习性及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3期 |
3 |
夏明,张承蕙;我国南海海盆一块锰壳层的生长速度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1983年02期 |
4 |
鲍根德;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1990年01期 |
5 |
张德玉;马里亚纳海槽和西菲律宾海盆更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J];沉积学报;1993年01期 |
6 |
蒋富清,李安春;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J];沉积学报;2002年04期 |
7 |
陈建林,高水土,马维林;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环境调查区的沉积物及其与环境关系[J];东海海洋;1999年03期 |
8 |
马维林,金翔龙,陈建林,苏新,章伟艳;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地质特征[J];东海海洋;2002年03期 |
9 |
赵宏樵;中太平洋富钴结壳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东海海洋;2003年01期 |
10 |
赵宏樵,姚龙奎;中太平洋富钴结壳Co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东海海洋;2003年04期 |
|
|
|
|
|
1 |
夏明,张承蕙;我国南海海盆一块锰壳层的生长速度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1983年02期 |
2 |
赵一阳,王金土,秦朝阳,陈毓蔚,王贤觉,吴明清;中国大陆架海底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J];沉积学报;1990年01期 |
3 |
陈建林,张富生,林承毅;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的钡镁锰矿[J];沉积学报;1996年S1期 |
4 |
史君贤,郑国兴,陈忠元,王苏联;长江口区沉积物中硫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分布[J];东海海洋;1983年04期 |
5 |
刘素美,张经;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归一化问题——以Al为例[J];东海海洋;1998年03期 |
6 |
张朝生,章申,王立军,王丽珍;长江与黄河沉积物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较[J];地理学报;1998年04期 |
7 |
王立军,张朝生,章申,陈能坚,杨柳;珠江广州江段水体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
8 |
张丽洁,姚德,梁宏锋;东太平洋海盆沉积物间隙水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94年S1期 |
9 |
潘家华,刘淑琴;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布、组分及元素地球化学[J];地球学报;1999年01期 |
10 |
顾兆炎,刘东生,陈明扬,郑淑蕙,陈成业,刘妍;中国南海沉积物中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1年01期 |
|
|
|
|
|
1 |
马维林,金翔龙,陈建林,苏新,章伟艳;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地质特征[J];东海海洋;2002年03期 |
2 |
白志民,王英滨,姜波,刘旭,常有军,文智慧,庞宁;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J];地学前缘;2004年02期 |
3 |
潘家华,刘淑琴,Eric DeCarlo;大洋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富集的影响[J];地球学报;2002年05期 |
4 |
蔡毅华,黄奕普;富钴结壳定年简介[J];海洋科学;2003年07期 |
5 |
潘家华,刘淑琴,钟石兰;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形成年代的探讨[J];地质论评;2002年05期 |
6 |
赵宏樵,吴建之,曾江宁;富钴结壳分析方法评述和结果对比[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2期 |
7 |
卜英勇,邱长军,唐红平,刘寿康;破碎富钴结壳时界面应力计算模型[J];矿冶工程;2002年04期 |
8 |
;“海洋四号”富钴结壳资源调查航次启程[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5期 |
9 |
何高文,薛婷,孙晓明,张学华,朱克超,王生伟;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年02期 |
10 |
武光海,周怀阳,杨树锋,陈汉林;富钴结壳生长过程中铁锰氧化物矿物组合的变化[J];矿物学报;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