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近海光吸收特性研究
【摘要】:
本论文研究中国东南近海几种不同特征水体的光吸收特性及其控制机制,包括河口水体—珠江口、沿岸水体—台湾海峡南部、陆架水体—南海东北部,并探讨浮游植物吸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指示作用;另外,追踪厦门西海域两次水华过程水体光吸收特征的变动。
就440 nm水体吸收而言,珠江口春、冬季最主要成分是非色素颗粒吸收,南海东北部则是浮游植物吸收;夏季台湾海峡南部也以浮游植物吸收为主,但非色素颗粒与CDOM二者的贡献与之相当。三个海域吸收组成分别体现河口水体、陆架水体和近岸水体的特征。
南海东北部、台湾海峡南部的非色素颗粒吸收光谱斜率Sd(350-700 nm)接近,平均分别为0.0099、0.00912 nm-1,和珠江口的差别较大(~0.00126 nm-1)。CDOM的吸收特征与其来源密切相关。冬季珠江口355 nmCDOM吸收ag(355)为0.24-1.93 m-1,低于多数欧美河口水体;与盐度呈线性反相关,在分布上体现珠江口的多口门特征,CDOM主要为陆源。相应的光谱斜率Sg(300-500 nm)为0.0138-0.0184 nm-1,变动小,仅河口与南海陆架间的过渡带低于0.015 nm-1,同时荧光EEMs分析在此发现海源类腐殖质荧光团,过渡带Sg的变动可能是河口水和多个海洋水团的混合及其他因素的综合结果。夏季台湾海峡南部ag(355)为0.033-0.456 m-1,高于一般大洋水体;其分布基本呈表层低、深层高,总体上与温度反相关,与盐度、浮游植物吸收aph(675)正相关,说明CDOM受陆源的影响小,主要来自现场生产,荧光EEMs结果及部分样品在300-350 nm的特殊吸收峰现象与之相符。对应的Sg为0.0101-0.0318 nm-1,平均0.0204 nm-1。
浮游植物吸收(aph)在南海和台湾海峡存在时空变动,主要受控于物理过程。在南海东北部位于珠江口外的一垂直岸断面,春季一场暴雨后,由于河口锋外移,内陆架区表层aph(675)由0.002 m-1升高至0.050 m-1,B/R值(aph(440)/aph(675))由3.9降低至2.5;冬季相同站位表层aph(675)比春季高0.002-0.012 m-1,而内陆架区表层B/R值(不超过2.5)低于春季(3.0),很可能由于强东北季风加强水体垂直混合并驱动粤东沿岸流影响内陆架区。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沿岸上升流对浮游植物吸收的影响显著:在从南到北的三个沿岸站位,北端较南端表层水温低3.6℃,相应的aph(675)高出一个数量级(0.038 vs. 0.004 m-1 )。
|
|
|
|
1 |
黄邦钦,洪华生,柯林,曹振锐;珠江口分粒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
2 |
;水华现象[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年08期 |
3 |
杨顶田,曹文熙,杨跃中,许晓强,李彩;珠江口水体的光学特征及分析[J];生态科学;2004年01期 |
4 |
王林;赵冬至;杨建洪;傅云娜;邢小罡;;北黄海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季节性变化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
5 |
杨越峰;王宁;;“水华”防治有误区 科学利用或清除[J];河北渔业;2006年05期 |
6 |
张绍浩;邬红娟;崔博;卢媛媛;;利用三角帆蚌控制水华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7 |
陈万光;郑建武;蔡冰;;池塘中几种“水华水”的成因及调控方法[J];内陆水产;2008年05期 |
8 |
徐宁,陈菊芳,王朝晖,王艳,黄伟健,齐雨藻;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Ⅰ.藻类水华的生消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9 |
刘正文,钟萍,韩博平;铜绿微囊藻中的紫外保护物质类菌孢素氨基酸(MAAs)与水华形成机制探讨[J];湖泊科学;2003年04期 |
10 |
陈来生;洪荣华;何光喜;任丽萍;;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治理水华[J];渔业现代化;2006年03期 |
11 |
赵友全;魏红艳;李丹;刘宪华;张鑫;刘子毓;;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0年06期 |
12 |
汤宏波;胡圣;胡征宇;况琪军;刘国祥;;武汉东湖甲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湖泊科学;2007年06期 |
13 |
张树林;邢克智;张树伟;;养殖水体水华发生及控制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6年02期 |
14 |
吴国平;;浮游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J];生物学教学;2006年11期 |
15 |
谷体华;王丹;林丽贞;黄邦钦;;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亮氨酸氨肽酶活性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
16 |
刘坤;杨正宇;;MIKE软件在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9年S1期 |
17 |
贾海峰;张岩松;何苗;;北京水系多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
18 |
冯胜;李定龙;秦伯强;;太湖水华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年01期 |
19 |
贾海峰;张岩松;何苗;;北京水系多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年12期 |
20 |
张运林;秦伯强;;基于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太湖浮游植物色素的定量反演[J];环境科学;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