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蒙古南下“扰边”探析:1436~1464年
【摘要】:
本文从具体历史事实出发,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在具体统计1436~1464年间,即正统、景泰、天顺时期,蒙古南下扰明边境的频率、参与人数及掳掠物品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其所呈现的某些特点,并探讨呈现此特点的主要原因。全文的基本结构及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文章的选题缘由、基本思路、资料来源、方法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并对学术史作简要回顾。
第二章着眼于1436~1464年间蒙古及明蒙交界地区的组成部分、地理环境、生产方式。认为蒙古基本上是专事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而明代与蒙古交界地区则往往是以务农为本,兼事一定的畜牧业。
第三章通过对正统、景泰、天顺时期蒙古南下“扰边”频率、参与人数及掠夺物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认为蒙古南下“扰边”的主要目的是掠夺畜牧业物资,而非农业物资。并总结得出其掳掠牲畜等畜牧业物资的频繁期出现在春季。
第四章探讨1436~1464年间蒙古能够不断南下“扰边”及掠夺畜牧业物资的主要原因。其中蒙古能够不断“南扰”,主要是从蒙古自身的民族特点以及农业民族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而蒙古之所以大量掠取畜牧业物资主要是由于游牧经济的弱点、牲畜在蒙古地区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灾害等最终所导致的蒙古地区的经济压力所造成的。
结语总结本文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