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域野生及养殖鱼类单殖吸虫调查研究
【摘要】:
作者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做了两方面的调查:一是调查了台湾海峡厦门海域野生鱼类感染的单殖吸虫感染情况及种类,并统计了感染宿主分布情况;二是调查了漳州破灶网箱养殖的真鲷、双斑东方鲀感染的单殖吸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一.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在台湾海峡厦门海域33种野生鱼类中有9种感染单殖吸虫,占检查鱼种的27.3%,其中5种鱼类可以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殖吸虫。共调查到单殖吸虫15种,隶属于5科12属。
二.2006年8月至2006年11月间调查了漳州破灶网箱养殖的真鲷、双斑东方鲀所感染的单殖吸虫,结果表明这两种养殖鱼类均都感染单殖吸虫。真鲷感染1种单殖吸虫,平均感染率80%,只有非水泥池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感染1种单殖吸虫,感染率为100%。
以上结果表明单殖吸虫的分布与宿主的种类、宿主的密度、宿主的生活环境有关。较易感染单殖吸虫的鱼种常常能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虫种;易感鱼种密度越大,感染率越高,感染强度也越大。通过对比不同环境中网箱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感染单殖吸虫的情况,可以明显的看出水泥池的环境不适合单殖吸虫存活,本结论可作为网箱养殖参考依据,并为单殖吸虫病害的防治与控制提供一定的方法。
|
|
|
|
1 |
陈彤;;养殖鱼类性别的控制[J];水产科技情报;1981年05期 |
2 |
易伯鲁;;谈谈鱼类的移植驯化[J];内陆水产;1982年04期 |
3 |
杨和荃,黄琪琰;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期间鱼池水生生物的初步调查[J];水产学报;1994年03期 |
4 |
范林君,杜宗君,李志琼,李金凤;养殖鱼类缺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农村养殖技术;2003年14期 |
5 |
白维东;使用醋糟应急急救养殖鱼类氨氮、亚硝酸盐中毒的效果[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24期 |
6 |
关长涛,黄滨,林德芳,黄文强,鲁伟;深水网箱养殖鱼类的分级与起捕技术[J];现代渔业信息;2005年07期 |
7 |
董俊;客涵;;夏季鱼浮头(Surfacing)的防救措施[J];现代渔业信息;2007年12期 |
8 |
仇登高;张松柏;孙圣贤;李丹;代丽;;营口地区主要养殖鱼类的常见疾病防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年02期 |
9 |
江飞剑;余卫江;陈彤;张才能;万嘉群;;出口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病害调查研究[J];吉林农业;2011年05期 |
10 |
赵小平;;养殖鱼类营养学研究进展[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11 |
孙鸿喜;;选育优良鱼种 促进鱼类高产[J];内陆水产;1974年03期 |
12 |
栾槐义;;养殖鱼类的越冬[J];中国水产;1983年11期 |
13 |
安光照;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鱼饲料标准检测”和“鱼类杂交育种”取得进展[J];中国水产;1988年02期 |
14 |
李勤生;谭德清;王业勤;;DL.1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对养殖鱼类的促长作用[J];水生生物学报;1990年04期 |
15 |
钱龙
,王咏星;新疆养殖鱼类泛塘季节与预防[J];中国水产;1991年06期 |
16 |
唐文联;新药“鱼虾安”防治鱼病效果灵[J];科学养鱼;1992年06期 |
17 |
刘玲仪,金有坤;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期间鱼池水化学环境的初步调查[J];水产学报;1994年02期 |
18 |
张毅;;《传统养殖鱼类疾病诊断与防治》彩色挂图[J];天津水产;1999年03期 |
19 |
胡大胜;观赏游钓兼食用 养殖鱼类新品种——杂交太阳鱼[J];农村百事通;2001年12期 |
20 |
张颖,刘红柏,李亚平;养殖鱼类几种非寄生性鱼病的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