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

邓文华  
【摘要】: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凸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数字艺术产业也取得了可观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海峡两岸的数字艺术产业都起步不久,尚未形成巨大的效应。不过,近年来海峡两岸都出台了很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这为数字艺术产业的勃兴创造了机会。 本文所说的数字艺术,是指以数字媒介为生产、传播和接受工具,实现了以“0”和“1”为编码与解码原则的艺术;其产业化受惠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靡与流行。从社会定位来讲,数字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就表现形态来看,数字艺术产业主要有七种形式,即:互联网艺术产业、手机媒体艺术产业、数字电影产业、动漫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游戏产业、DV艺术产业。本文主要就前面四种数字艺术产业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对互联网艺术产业和手机媒体艺术产业的分析分别以网络文学和短信文学的产业化为重点,而对动漫产业的分析则主要以动画片的生产为重点。 大体来看,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存在下述相似之处:在艺术生产方面,主题、风格及产业模式均存在“叙事"趋同倾向。在艺术传播方面,存在接受同步情况,一是指数字艺术在媒介的帮助下,在“第一时间”、以“第一现场”的形式在两岸同步传播;二是指境外的数字艺术在海峡两岸同步传播。在艺术接受方面,存在“消费共鸣”现象。比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两岸都获得了高票房的收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诚然,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这三种相似之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叙事”趋同为例,它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叙事”趋同的体现和反映,也与数字艺术的产业化操作有关。不过,总的来看还是受媒介影响的结果。比如,两岸手机短信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受手机媒介限制、影响的结果,即每条短信只能发送70个汉字。又以“接受同步”为例,它的出现也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防盗版、防泄密的需要等。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的应用才是问题的关键。同样,“消费共鸣”的出现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过,文化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因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两岸数字艺术接受过程中共鸣的产生,与两岸人民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事实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而言,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同或相似,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本文认为,海峡两岸之间的任何比较研究,无论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比较研究,还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比较研究,都应有一个历史启示和归宿,即我们应在探讨相关论题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意义的分析和借鉴。毕竟,在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走向融合和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学术的研究也应该履行共同的民族职责和使命,为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而努力。因此,本文最后从全球化的角度简要阐述了两岸数字艺术产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它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新玲;;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读音差异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黄坚;;数字艺术中的中国理念问题[J];艺苑;2005年Z1期
3 陈克巧;喻丽;;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年21期
4 张晓叶;;数字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10期
5 吴小燕;;我国数字艺术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6 高宇宏;;初探数字艺术[J];美术观察;2010年10期
7 黄金洪;;民间信仰文化产业化开发探析——以保生大帝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传东;关于动漫教育的新思索[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焦应奇;数字艺术辩[J];美术观察;2005年06期
10 朱彦栋;;意象——数字艺术中的神灵之光[J];成功(教育);2007年03期
11 龚俊辉;;公共艺术的数字传达——数字艺术表现手段融入当代公共艺术教育的探讨[J];上海艺术家;2008年04期
12 傅望华;;数字小说[J];写作;2009年04期
13 王燕;李利;;海峡两岸最新高中英语课程文件横向比较——大陆2003年《课程标准》与台湾2004年《课程纲要》之教学评价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3期
14 濮军一;;e时代的虚拟艺术——数字艺术系2007毕业设计[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5 ;“数字艺术与设计教育”国际学术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6 李尊雨;;浅谈国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艺术科技;2006年03期
17 曾汉霞;王建立;;迁移数字艺术及其人才的培养[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2期
18 敖蕾;蔡璨;;2011年数字艺术学年度报告[J];文艺争鸣;2011年10期
19 廖祥忠;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0 施教芳;亦真亦幻虚拟现实——数字艺术表现的新天地[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莉;蔡仲林;;宋江阵在海峡两岸传承与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第五届海峡两岸细胞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日程安排[A];第五届海峡两岸细胞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前言[A];第二届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前言[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5 ;历史的际遇——中华国际法学会理事长、台湾理律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陈长文在“海峡两岸WTO法律论坛”上的致辞[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6 钱江涛;;LED功能性照明的导热散热设计若干问题简析[A];海峡两岸第十六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9年
7 王春林;;海峡两岸侵犯专利权犯罪比较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健民;;孔子2550年诞辰纪念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贺词[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王涛;;海峡两岸图书情报交流与协作的回顾与展望[A];文献·信息·网络——福建省社科信息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0年
10 萧弘清;林福隆;陈清水;宋福生;;海峡两岸照明光源测试水平之比较分析萤光灯管的测试技术比较[A];海峡两岸第八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文华;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3 张立勇;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6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黄利;保释与取保候审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永;20世纪中后期海峡两岸现代派小说比较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佘怡颖;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晓坚;选择与建构:两岸媒体对“赠台大熊猫”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海珍;南海争端解决模式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5 庞凌霄;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昇;阿荣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崔玉男;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及立法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汪俊芳;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9 庄美玲;海峡两岸信托业发展及立法比较[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冯万荣;重新认识旅游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晖;两岸创意高手榕城谈经论道[N];福建科技报;2007年
2 王萌;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在苏州举行[N];团结报;2006年
3 鲁韵;2007海峡两岸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N];团结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撰述;首届“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在台举行[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5 记者 薛希惠林娟 谢振华;第三届海峡两岸(三明)林博会开幕[N];福建日报;2007年
6 刘贵枝;青梅闯出品牌路 书画绘就两岸情[N];闽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保东 特约通讯员 庄乌沉;海沧:构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N];中国贸易报;2008年
8 赵琳;携手弘扬文化 同品两岸书香[N];厦门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邓文龙;首届海峡两岸电机电器博览会在福建举行[N];中国工业报;2010年
10 周慧;两岸农业科技牵手 共创互利合作双赢(上)[N];人民政协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