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断裂与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

周璇  
【摘要】:再生混凝土是利用旧建筑物上拆下来的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筛分和按一定比例相互配合后,作为部分或全部骨料重新配制的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中存在着大量的废弃水泥砂浆和其它杂质,使得所配制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偏低、体积稳定性较差,耐久性不高。随着混凝土进一步的发展,高性能再生混凝土便应运而生,一方面它合理的使用再生骨料;另一方面在其配制的过程中加入了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强度和耐久性。其与我国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态势,符合未来的趋势,是混凝土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检测的RCM试验以及测量混凝土断裂能的三点弯曲试验并结合优化设计和分数维理论来研究其断裂和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侵蚀能力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大逐渐减小,但减小的幅度都不是很大,原因为取代所使用的再生骨料吸水率和含泥量略大些,降低了其力学和耐久性能;(2)为优化骨料取代,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的最佳骨料取代率只是个理论上的数据,实际工程中可参考本文所提供的方法算得近似最佳骨料取代率;(3)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断裂能之间没有确定的量化关系,初步预测为跟再生骨料的品质以及所加的掺合料有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4)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断裂面分数维越大,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就越小,可以通过公式y=-2560.762x+2692.364将其抗压强度计算出来。 最后,回顾了近半年来通过做试验和理论推导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层的微观分析、碳化对其抗氯离子侵蚀的影响等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其自身如何轻量化以及断裂性能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是普通再生混凝土发展成熟后必将进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雷;;浅析细观结构再生混凝土[J];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2 贺瑞春;张来新;;废弃混凝土用于堆石混凝土技术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年03期
3 李峻峰;;再生混凝土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9期
4 夏正武;;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8期
5 崔正龙;大芳賀義喜;北迁政文;田中礼治;;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 Ⅰ.再生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1期
6 崔正龙;杨力辉;大芳賀義喜;北迁政文;田中礼治;;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Ⅱ.再生混凝土的中性化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1期
7 杨小微;;再生混凝土改性建议[J];林业科技情报;2011年01期
8 陈超;;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9 何克味;秦荷成;;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前景分析[J];大众科技;2011年05期
10 王周松;;再生混凝土不同力学性能指标间的换算关系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11 沈桃;;再生骨料的应用性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12 崔正龙;大芳賀義喜;北迁政文;田中礼治;;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Ⅲ再生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3期
13 张伟;徐清;邱小华;;再生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24期
14 王德辉;尹健;彭松枭;;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相关性研究[J];粉煤灰;2009年02期
15 潘宇鑫;王雪松;;建筑垃圾现状分析[J];科技风;2009年20期
16 肖斌;刘子振;李晓龙;赵先锋;李长春;刘雨柔;;建筑废砖骨料再生产试验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7 杨青;钱晓倩;钱匡亮;王章夫;周堂贵;;再生混凝土纳米复合强化试验[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18 肖开涛,林宗寿,万惠文,杨力远;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1期
19 张虹;熊学忠;;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0 张宏达;肖建庄;;混凝土结构的循环利用[J];住宅科技;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欢;陈德玉;;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2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何东;王清远;邱慈长;石宵爽;董江峰;;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心受压的荷载-变形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瑶;吴徽;陈家珑;;浅谈再生混凝土Tilt-Up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邱慈长;王清远;何东;;地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周中一;王卿;曹万林;董宏英;;带竖向构造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7 秦廉;张雄;赵明;袁翔;张洁龙;;再生骨料的吸水特性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池漪;尹健;;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Semi-elliptic surface crack under impact loading[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肖建庄;胡永忠;朱剑锋;;再生混凝土条板应用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4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周中一;村镇砌体结构新型抗震与隔震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赵艳华;混凝土断裂过程中的能量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王占桥;纤维增强与加固混凝土断裂与粘结性能[D];郑州大学;2007年
9 高洪波;混凝土Ⅰ型、Ⅱ型断裂参数确定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娟;建筑材料资源保护与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璇;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断裂与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鲁军凯;酸雨和冻融环境对再生及钢管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杰;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冯玲;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5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6 常彦铮;再生混凝土抗压试验的数值模拟与等效抗压强度折减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韩福冬;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可靠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静;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邹伟;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耐酸雨侵蚀性能研究及环境协调性评价[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彭冲;再生混凝土材料高温、碳化和受弯构件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2 许琦敏;“再生路”如何走出校门[N];文汇报;2004年
3 记者 刘碧玛通讯员 高蕾;废旧混凝土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08年
4 金兆元 赵关良;上海废混凝土循环利用获成功[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许琦敏;利用灾后废墟再造新家园[N];文汇报;2008年
6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张家盛;混凝土断裂力学权威受聘湖工大[N];湖北日报;2007年
7 洪崇恩;废混凝土在沪“重生”[N];文汇报;2007年
8 记者 王桂兰 通讯员 高蕾;我国首座用全级配再生混凝土骨料建筑的大楼落成[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李佳;新试验楼“吃”掉上万吨建筑垃圾[N];中华建筑报;2008年
10 张奕谢蕾 潘艺蓉;废弃混凝土成“香饽饽”[N];解放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