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他曾经自诩他是连自己都无法解开的“一捆矛盾”。其实,他的“一捆矛盾”实质上是他自己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与“混杂性”。本文试图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身份理论对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做一初步的考察。
“知识分子的任何身份认同活动,其性质必定是三位一体:个人的,政治的,跨文化的”。所以,本文前三个章节分别从个人、政治和跨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从最能体现林语堂文化身份的翻译文本进行观照。
从最具个人性的宗教角度来看,林语堂经历了从基督徒一“异教徒”-基督徒的“信仰之旅”。他的这一文化身份的嬗变,是与他从小就形成的文化身份分不开的,但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与政治对其文化身份的建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与政治的结缘的角度来看,林语堂不仅扮演着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而且还扮演着保守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从历时态来看,他又扮演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角色,共时态下的他有时又是激进中有保守,保守中有激进,时时彰显着他的“一捆矛盾”。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林语堂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海外的他建构的是跨文化身份,但他的两脚用力却在中国,内心依然皈依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其翻译文本是彰显他文化身份的最好注脚。文章把他与鲁迅的翻译加以比较,更加完整地体现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7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