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近几十年来,由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具有的优越性能,在气体吸附/分离、化学传感、催化等研究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众多科学家对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电化学合成法是通过施加外加电压或电流等电化学信号使金属离子与配体发生结合生成MOFs,此方法温和、快速,并且此方法能进一步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研究。基于氧化铟锡导电玻璃(ITO)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本论文采用电化学合成的方法在ITO表面合成了MIL-101(Fe)/ITO、HKUST-1/ITO及其阵列,并同时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成了TiO2/α-Fe2O3复合材料,对这几种材料的催化性能都进行了研究:一、ITO表面电化学合成HKUST-1首先,在ITO表面电沉积上一层Cu膜,然后再将其放入到含有配体的溶液中,采用恒电位溶出法在ITO表面合成出了 HKUST-1晶体。结合XRD、SEM、AFM等仪器表征手段,通过调节溶出时间和电压,发现溶出时间和电压会对HKUST-1的晶体结构、形貌、密度产生影响。并将该溶液体系结合电化学湿法印章技术,最终在ITO表面得到了图案化的HKUST-1阵列。二、电化学合成HKUST-1用于CO催化研究在电化学合成HKUST-1的基础上,选用Cu棒作为电极大量合成出HKUST-1,并将不同温度焙烧后的HKUST-1用于CO催化研究。结合XRD、SEM等仪器表征手段,可知不同温度焙烧后会影响晶体的结构、形貌、以及CO催化性能。其中,360℃焙烧后的MOF在250℃时的CO转化率接近100%。三、ITO表面电化学合成MIL-101(Fe)/ITO采用阴极还原法直接在ITO表面电化学合成出MIL-101(Fe)。根据XRD表征结果可以知道电化学合成得到的是MIL-101(Fe),同时发现扫速会对合成的MIL-101(Fe)的结构有所影响。并且电化学合成的MIL-101(Fe)/ITO对H2O2具有催化氧化的性质。四、化学合成TiO2/α-Fe2O3复合材料用于CO催化的初步探究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成出MIL-101(Fe),以此材料为模板真空浸渍异丙醇钛,通过高温焙烧方法,最后合成出TiO2/α-Fe2O3复合材料。根据XRD、SEM等仪器表征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高温焙烧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 CO催化性质的研究,此材料在280℃时CO转化率达到100%。
|
|
|
|
1 |
王维德,崔磊,林德茂,赵鹏;无机电化学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5年01期 |
2 |
原田博之;;有机电化学合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
3 |
陈敏元;;β-氨基酸的电化学合成[J];氨基酸通讯;1981年03期 |
4 |
桂伟志;控制电位法电化学合成双环戊二烯基铁[J];化学世界;1984年05期 |
5 |
莫春生;黄锡麟;钟起玲;;烷氧基钨(Ⅵ)的电化学合成及性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6 |
桂伟志;在镀铂的钛阳极上电化学合成癸二酸[J];化学世界;1987年01期 |
7 |
张廉;唐恢同;;1-(1-萘基)乙胺的电化学合成[J];化学试剂;1988年05期 |
8 |
程华,袁挽青;间接电化学合成香草醛[J];精细化工;1993年03期 |
9 |
桂伟志;电化学合成癸二酸及其阳极极化曲线的测定[J];应用科学学报;1986年04期 |
10 |
刘建宁,于新桥,仵博万,赵建设;双缩硫代二氨基脲配合物的直接电化学合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1 |
桂伟志;;己二腈的控制电位电化学合成与水解[J];化学工业与工程;1987年02期 |
12 |
席小悦;王宝忱;王佛松;;导电聚哒嗪的电化学合成与表征[J];化学学报;1990年01期 |
13 |
王瑞芝;;有机氟化物的电化学合成——苄基硫氰酸酯的局部选择的阳极氟化[J];化工之友;2001年02期 |
14 |
桂伟志;在石墨阳极上电化学合成癸二酸[J];应用化学;1987年01期 |
15 |
曲久辉,雷鹏举;多功能高铁絮凝剂电化学合成的机理和条件[J];环境化学;1997年06期 |
16 |
朱洪友,杨宗璐,刘复初,郁开北;3,4-二乙酰基-2,5-已二酮的电化学合成及其晶体结构[J];人工晶体学报;1998年01期 |
17 |
杨海福,陈建军,任彦蓉;高铁酸钠的电化学合成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8 |
赵鹏,王维德,倪海霞;有机电化学合成[J];化工装备技术;2005年03期 |
19 |
彭芸;李德良;吴赣红;周兵;;无氰水溶性金溶液电化学合成条件研究[J];黄金;2008年08期 |
20 |
李成未;齐涛;陈根生;张懿;王福安;;重铬酸钾电化学合成反应表观动力学[J];化学通报;201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