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锂离子矿物固体电解质与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的研究

李荣华  
【摘要】: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介绍与本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主要涉及锂离子固体电解质(锂快离子导体)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其中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方面主要介绍:钙钛矿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具有NASICON结构的LiM_2(PO_4)_3及其衍生物类锂离子固体电解质、Li_3M_2(PO_4)_3及其取代衍生物锂快离子导体、玻璃态锂快离子导体、聚合物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正硅酸锂Li_4SiO_4为母体的固体电解质和其它类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等七各方面来阐述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重点介绍了层状Li MO_2化合物、LiMn_2O_4尖晶石结构正极材料等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的几种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负极材料方面则介绍了碳材料、氮化物、氧化物、新型合金作为负极材料的一些进展。 第二部分为新型钙钛矿型锂离子快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的合成与表征。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矿资源,采用异价双掺,利用M~(3+)和M~(5+)部分取代Ti~(4+),来改善其性能,通过高温固相反应(≤1300℃)合成了Li_(3x)La(0.67-x)M~Ⅲ_yTi_(1-2y)Nb_yO_3、Li_(3x)La_(0.67-x)M~Ⅲ_yTi_(1-2y)V_yO_3、Li_(3x)La_(0.67-x)M~Ⅲ_yTi_(1-2y)P_yO_3(M=Sc~(3+)、Y~(3+)、Nd~(3+)、Sm~(3+)、Eu~(3+)、Yb~(3+)、Cr~(3+)、Fe~(3+)、Al~(3+)、In~(3+))三个系统新型钙钛矿型锂离子快离子导体。通过交流阻抗谱、X—射线粉末衍射、直流极化曲线、电镜以及红外光谱等来表征合成物,研究结果表明异价双掺杂对样品的离子电导率、反应温度以及分解电压等性质都有较大的改善。 (1)合成物的反应温度下降:由于在钙钛矿型的Li_(3x)La_(2/3-x)TiO_3体系中引入异价掺杂离子,使得合成温度下降。我们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Li_(3x)La_(0.67-x)M~Ⅲ_yTi_(1-2y)Nb_yO_3、Li_(3x)La_(0.67-x)M~Ⅲ_yTi_(1-2y)V_yO_3、Li_(3x)La_(0.67-x)M~Ⅲ_yTi_(1-2y)P_yO_3(M=Sc~(3+)、Y~(3+)、Nd~(3+)、Sm~(3+)、Eu~(3+)、Yb~(3+)、Cr~(3+)、Fe~(3+)、Al~(3+)、In~(3+))三个系统的钙钛矿型固溶体,对其进行电导率研究发现在1240℃~1290℃间体电导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其中Li_(3x)La_(0.67-x)In_yTi_(1-2y)M~Ⅴ_yO_3(M~Ⅴ=Nb~(5+)、V~(5+)、p~(5+))体系反应温度最低为1250~1270℃;合成温度较高的为Li_(3x)La_(0.67-x)RE_yTi_(1-2y)M~Ⅴ_yO_3(RE=Sc~(3+)、Y~(3+)、Nd~(3+)、Sm~(3+)、Eu~(3+)、Yb~(3+);M~Ⅴ=Nb~(5+)、V~(5+)、p~(5+))体系,其在1300℃也能够反应完全,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反应温度进一步下降。相对于Li_(3x)La_(2/3-x)TiO_3固溶体母体的高达1350℃的反应温度,掺杂体系的合成温度降低了许多,这样可避免Li~+在高于1310℃时的挥发,有利于提高离子电导率。 (2)利用异价双掺,改造离子通道,使离子通道与Li~+离子传导的较好的匹配,从而提高电 福州大小博士学位论文 导率。我们认为影响离子电导率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为合成物中填隙Li十的数量。 其二为离子导电通道的影响。即离子导电通道的大小与Li’半径是否匹配有关,当二者相匹 配时,离子导电通道越大,Li‘的电导率越高,通道越小则电导率越低。第三、与掺杂后阴 离子骨架的共价性大小有关,若掺杂后Ti氏2一的共价性增加,也就是离子键减弱,这样就减 少了对IJi离户的吸引力,从而使得Li‘的活动力增强,体系的电导率上升.第四、】司济体‘!, 杂相的影响。杂相的存在对离子电导率影响较大,在本合成系统中掺杂的过量出现了M20: 和MPO。的杂相,这两种杂相的存在使得体系的电导率下降,尤其是使得品界电阻升高,品 界的电导率下降,使总的电导率也下降。Li3‘Lao,7一、M”,y节卜ZyNbyo3、Li3:La0.67一、M”, yTi一ZyVyO3、Li3、Lao,7.、Mll‘yTi一ZyPyo3(M=se3+、Y3+、Nd3+、sm3+、Eu3+、Yb3+、er3·、Fe3+、 AI3+、lns+)三个系统的钙钦矿型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的变化是有后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研究结果发现:在室温时Li3xL戈67.xlnyTi:.2尸怀O〕系统中当x=。.10,产0.050时的电导 率最好,可达5.8 1 xl。确s/cm,其余体系的总电导率也在l,00 x 104~3.ooxlo4s/cm,少数 为一10一,s/cm,因此这三个体系钙钦矿型的固体电解质在室温下的电导率比较高。此外,我 们发现由于存在品界电阻和接触电阻,使得体相电导率和总的电导率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是 我们使用合成方法为高温固相法,反应得到的粉体的颗粒较大约为50卜m~100林m,故品界 电阻和接触电阻较大。因此如果能使用水热法和软化学方法合成,降低粉体的颗粒度,减小 品界电阻和接触电阻,那么固体电解质总的电导率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电化学稳定性的提高。在钙钦矿型的Li3xLa二一Ti03体系中引入异价掺杂离子(M,十二 se3+、Y,+、Nd3+、sm3+、Eu3+、vb,+、er3+、Fe3+、A13+、xn,+,MS+=Nbs+、v,十、P,+)来共 同取代电化学性能较为不稳定的Ti4+.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后的钙钦矿型固体电解质的分解 电压都比未掺杂前有所提高,其中以稀土离子和Nb,‘双掺体系Li3xLao。一xR乌Ti,一2尸byo3 (旺=se,+、Y,+、Nd3+、sm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胜利,文九巴,顾永军,陈海云,秦启宗;玻璃态硫化物快锂离子导体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5年11期
2 景燕,贾永忠,马培华,张逢星;固体电解质Li_(9-nx)M~(n+)_xN_2Cl_3(M=Na、Mg、Al)的合成及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3 曹建;罗明;;有色金属工业中应用的固体电解质型传感器[J];湖南有色金属;1993年06期
4 范玉琴;王守三;吴浩青;;一种新型快离子导体——锂、钠蒙脱石[J];应用化学;1988年06期
5 禹芳;;电化学变色显示及其原理[J];化学通报;1982年07期
6 蔡增良,王文继;高岭石和NaZr_2P_3O_(12)为基的矿物快离子导体[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7 林祖纕;;固体电解质陶瓷[J];硅酸盐通报;1980年02期
8 林祖纕;;快离子导体与固体化学[J];化学通报;1984年07期
9 温廷琏;;快离子导体[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1985年01期
10 苏锋;邱树恒;阎杰;薛兴勇;韩要丛;崔学民;;膨润土矿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1 李润秀;吴显明;陈上;何则强;;Li_(1+x)Al_xTi_(2-x)(PO_4)_3(x=0~0.4)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性质[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2 韩立国;卢安贤;李秀英;;锂离子玻璃及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的发展及应用[J];材料导报;2009年07期
13 王征 ,潘慧英 ,徐颖 ,谢军;定氧测头用固体电解质——ZrO_2管式元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83年02期
14 Minoru SASABE;阎建国;;用固体电解质定氧头测定高炉中的氧势[J];钢铁;1985年10期
15 周立济,李光远,钟菊花;Na_2O-Al_2O_3-B_2O_3-SiO_2系统快离子玻璃的电导和NMR谱[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16 李英,龚江宏,唐子龙,张中太;ZrO_2基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J];陶瓷学报;1997年04期
17 刘常青;唐芳;陈启元;尹周澜;张平民;;析氧阳极固体电解质在冰晶石中的腐蚀行为[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8 莫文裔;;全国第一届快离子导体学术讨论会在黄山举行[J];硅酸盐通报;1981年01期
19 黄为华;;固体电解质的磁效应[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20 崔万秋;邹赟;吴开文;杨锦伟;;Na_(5+X)YAl_XSi_(4-X)O_(12)固体电解质的研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德凤;薄其兵;王秋艳;曹学强;孟健;;新型固体电解质Ce_(6-x)Sm_xMoO_(15-δ)(0.0<x<1.2)的合成及电性质[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厉英;宋晓明;王常珍;丁玉石;;固态钢析氢压力的化学传感法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3 温兆银;朱修剑;许晓雄;黄莎华;顾中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杨勇杰;王常珍;;Y_(1-X)Ca_XF_(3-X)-YOF混合相固体电解质的阻抗谱研究[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5 王红霞;薛勃飞;王兆翔;孟庆波;黄学杰;陈立泉;;新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解质的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艳红;李福燊;张文;李丽芬;;Mg-PSZ固体电解质电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孙长余;李菲;郭兴敏;;利用循环伏安法对氧化锆电脱氧性能的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8 吴翔;周贞;简家文;;Gd掺杂CeO_2固体电解质的电化学特性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程继贵;刘亚飞;刘杏芹;彭定坤;孟广耀;;掺杂CeO_2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马桂林;;质子导电性陶瓷的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华;锂离子矿物固体电解质与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2 石倩;薄膜电池LiV_3O_8正极材料的结构控制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蔡永茂;过渡金属氧化物电子结构与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姜涛;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和Na_2FePO_4F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玉荣;矿物锂快离子导体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01年
6 冯季军;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离子掺杂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杨志;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周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Li-Mn-Oxide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5年
9 徐晓光;储能材料电子结构及性能的第一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徐彦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花蓉;锂离子电池用含镍、锰正极材料的湿化学法合成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胡时光;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LiFePO_4/C、Li_2FeSiO_4/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许明;正极材料LiFePO_4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陈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的量子化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张绍丽;锂镍锰复合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李若愚;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LiNi_(0.8)Co_(0.2)O_2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周克勤;LiV_xFe_(1-x)PO_4/C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徐剑晖;锂电池环保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姚耀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锰氧的研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10 王雅新;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淦璋;瑞翔新材料谋进全球前三甲[N];湖南日报;2008年
2 王俞德;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完成中试[N];中国化工报;2010年
3 日信证券 樊恺郁;杉杉股份 蓄势待发的新能源巨头[N];证券时报;2009年
4 李彦 马晨雨;见证当升科技清洁环保[N];证券时报;2010年
5 李壮;配套体系渐形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盛晓明 饶钦富;江西理工大与宜春共同打造“亚洲锂都”[N];中国矿业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奥运办;北京大学:新能源成果应用于奥运大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林枫;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在华申请专利态势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9 李小平;赣锋锂业介入三元正极材料领域[N];证券时报;2011年
10 卢素仙;新一代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中试通过验收[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