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浅埋暗挖隧道性状分析
【摘要】:软土广泛的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内陆,由于其具有强度低,变形大,透水性差,变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给隧道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软土的抗剪强度很低,周围土体的自稳能力极差,开挖后易产生坍塌,故需要强大的支护结构; 软土的变形很大,使得软土隧道的开挖变形也很大,地面沉降难以控制,过大沉降易引起路面开裂,甚至坍陷,影响交通安全。在软土地基修建浅埋暗挖隧道,不同于传统方法,而应该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改进,达到更有效地控制变形与土体稳定的目的。
在软土地基中采用浅埋暗挖法进行隧道施工,研究周围土体变形行为,寻求合理施工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简单介绍了软土地基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及浅埋暗挖法的发展,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隧道工程引起地层移动的研究现状; 接着介绍了软土和软土隧道的特点及浅埋暗挖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并以福州地层为例,重点介绍了软土地基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并对各工艺特点进行论述; 然后介绍了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程序FLAC-3D的计算理论与方法,主要介绍了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的数学模型描述、数值公式表示及数值计算过程。
其次,运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了浅埋隧道的三维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浅埋暗挖隧道性状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施工方法、开挖进尺、拱顶加固体强度以及地层条件对隧道开挖后周围土体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从地表沉降及隧道开挖后周围土体的应力分布和塑性区范围进行分析。模型中使用了结构单元,考虑了土和衬砌之间的接触作用,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最后,对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成果与实测结果的规律基本相似,从而为软土地基中合理设计浅埋暗挖隧道提供了依据。
|
|
|
|
1 |
杨庆刚;;不同竖向排水体加固效果对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09期 |
2 |
郑刚;万涛;雷华阳;;土工格栅加筋高路堤与超载预压排水固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建筑科学;2007年09期 |
3 |
陈娟;;软土地基抗拔桩极限抗拔力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4 |
刘加才;雷国刚;王育新;;一维软土地基非达西流固结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
5 |
张向东;刘国明;;应力迁移对软土固结计算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6 |
罗广发,李立峰,陈昌富,邵旭东;软土地基桥台的病害及受力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7 |
顾长存,杨庆刚,张铮;土工格栅加筋软土路堤的数值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8 |
刘锟;赵春风;王建华;王学知;;软土地基桶形基础循环累积变形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
9 |
孙立强;闫澍旺;徐余;;软土路基“波浪型”不均匀沉降及其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
10 |
陈亭;;振冲碎石桩处治风积沙湿软地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S1期 |
11 |
刘锟;赵春风;王成雷;;软粘土循环变形的一种计算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6期 |
12 |
郝传毅;陈国靖;;硬壳层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J];中国公路学报;1993年02期 |
13 |
吴平春,林道宏;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工程实录[J];西部探矿工程;1996年03期 |
14 |
蒋祖浩;振冲碎石桩处理深厚层软土地基[J];地下空间;2002年03期 |
15 |
包旭范,高强,周顺华,杨龙才;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机理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5年02期 |
16 |
惠敏,袁宇明;软土地基落锤车间桩基础的设计[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年04期 |
17 |
盛焱,汝玉敏,王旭光,钟鸣;箱形基础在农桥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8 |
赵光中,杨巍;喷粉桩处理软土地基实例分析[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9 |
刘春;水泥粉喷搅拌桩处理涵洞软土地基[J];河南科技;2005年12期 |
20 |
周利金;陈建平;;高压旋喷桩在桥梁工程地基处理上的应用[J];湖南交通科技;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