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现实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生产经常受台风、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保险具有分散农业风险的功能,因此,搞好农业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研究农业保险发展问题,探索适合福建省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探寻可行的路径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是转嫁风险、转移损失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国的农业保险仍在低谷中徘徊。至今仍然没有摸索到合适的农业保险发展的道路,仍然没有在农业保险的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农业保险的传统框架依然在起作用,从而制约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福建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同时又地处东南沿海,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重的几个省份之一,平均每年遭受4-6次台风的袭击;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福建省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分析福建省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适合福建省的农业保险发展对策。具体目标包括:本文试图探索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福建省农业保险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农业保险一方面有潜在的自然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供给的萎缩。研究着眼于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结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农业保险理论研究开拓思路。保险制度是由于交易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保险制度的形成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确保了交易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整个经济的运行起保障作用。农业保险制度组织化水平的高低,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行为主体的选择空间,规范各主体行为。在研究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的基础上,研究行为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地位和角色。
本文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从农业保险内涵、类型及特有属性三个相互关联的角度对农业保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通过过福建省农业保险发展历程,现状研究基础上,分别从政府、承保公司和农户的主体角度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福建省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从理论上做一些探索。本研究以供给需求效用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与ACCES计量方法为主要分析工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侧重于微观农户行为分析与案例分析,对农业保险从政府、保险公司以及农户三个主体中存在需求、经济效益以及制度选择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论研究。
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福建省的农业保险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为了对福建省农业保险需求问题更清晰的认识,以农户的参保意愿为主线,对农户,省级保险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ACCESS软件,数据统计与分析,掌握了被调查对象的年收入水平、农业种植面积以及对农业保险的了解情况,包括对开办农业保险的认识和参保的意愿、不愿参加保险的原因、已参加投保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满意程度、农户注重保险产品的内容,并结合图表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其他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福建省农业保险进一步推广的症结所在。本文通过查找福建省政府规划和福建省保险行业协会关于农业保险的相关数据;走访农业小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和农户;与福建省内农业保险主要从业人员座谈等方法,阐述开展福建农业保险的现状,主要分析福建省农业保险工作中的进展情况,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如配套设施不完善、保险费率高、农户保费承受能力有限等,并分别从政府、承保公司和农户的角度提出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构建有效的农业保险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承办公司的管理和做好农户参与的各项工作等对策,希望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