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研究
【摘要】:森林在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我国生态公益林因其特殊的属性,其生态服务功能强弱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其在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粗放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已经限制了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为此,本文运用3S (GPS/RS/GIS)技术、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树种(组)、龄组、生境划分森林类型,研究各森林类型的适宜林分密度,通过景观调整和林分调整实现限制性利用(采伐/补植),旨在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优化树种配置,改善林分结构,在收获一定木材的同时提高林分质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文运用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养分预测树种(组)的潜在分布并划分生境等级。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潜在分布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85.0%,85.1%,80.5%,81.1%。按树种(组)适生生境的面积大小排序为:马尾松阔叶混针阔混杉木,说明马尾松的适生性最强生态位最宽,而阔叶混、针阔混交林次之,杉木适生性最弱对环境因子要求较高生态位最窄。根据树种(组)、龄组、生境划分出16种森林类型。
(2)本文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法研究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林下植被、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林分生长方面,林分密度对胸径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树高、蓄积无显著影响(P0.05);②林下植被方面,林分密度对植被种类、灌木高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植被盖度有显著影响(P0.05);③土壤养分方面,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pH值无显著影响(P0.05)
(3)本文运用3S技术,采用C-fix模型估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采用修正后的USLE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土壤侵蚀模数;采用地统计学Kriging法和RBF(径向基函数)法对采样点的土壤养分数据进行空间插值,以此为基础数据,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参考《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从水源涵养、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4方面估算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
顺昌县生态公益林NPP (g C·m-2a-1)平均值为708.43,按树种(组)排序:阔叶混(764.08)针阔混(590.05)杉木(518.23)马尾松(474.05);按龄组排序:成年(744.73)幼年(683.76);按生境排序:适生生境(711.84)一般生境(703.22);按生态区位排序:一级保护(736.00)二级保护(726.31)三级保护(563.74)
顺昌县生态公益林土壤侵蚀模数(t-hm-2·a-1)平均值为12.43,按树种(组)排序:针阔混(10.45)阔叶混(10.96)马尾松(12.59)杉木(12.69);按龄组排序:成年(11.42)幼年(12.44);按生境排序:适生生境(11.71)一般生境(13.00);按生态区位排序:一级保护(12.11)二级保护(12.64)三级保护(13.86)。
土壤养分空间插值的RMS(均方根误差):有机质为16.42,全氮为0.61,全磷为0.16,全钾为2.68。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顺昌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级以丰富和很丰富为主(15~81g·kg-1),全氮含量等级以中等和丰富为主(0.09~0.29g·kg-1),全磷含量等级以偏低和中等为主(0.05~0.15g·kg-1),全钾含量等级以中等和偏低为主(14~24g·kg-1)。
顺昌县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元·hm-2·a-1)平均为37836.4,按树种(组)排序:针阔混(40185.5)阔叶混(39173.4)马尾松(30256.2)杉木(25428.9);按龄组排序:成年(33781.4)幼年(33655.9);按生境排序:适生生境(40251.0)一般生境(40024.1);按生态区位排序:一级保护(38689.5)二级保护(38251.6)三级保护(32509.2)。
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净初级生产力、太阳辐射量和土壤侵蚀模数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有较强的关联度,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影响指标,而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对不同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相对较小
(4)根据(2)和(3)的结论,生态公益林林分密度和树种配置与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各森林类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故本文采用二次多项式方程进行拟合,对其一阶求导即得到各森林类型的适宜林分密度。本文以“增加阔叶树比重、降低斑块破碎化、增强景观异质性”的原则,通过计算机模拟调整生态公益林景观格局优化树种配置,结果表明:
适宜林分密度大小,按龄组排序:幼年成年;按生境排序:一般生境适生生境;按树种(组)排序(株.hm-2):杉木(1395~2315)马尾松(1525~2210)针阔混(1190~2007)阔叶混(1455~2105)。
景观格局优化调整后,杉木、马尾松面积比重降低,阔叶混、针阔混比重增加(占景观面积的百分比PLAND),斑块破碎化程度明显降低(斑块密度PD、破碎化度FN),景观异质性略有提高(分维数FD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和团聚性明显增强(蔓延度CONTAG),说明优化调整后生态公益林景观格局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强化。
(5)根据(4)的结论,若小班林分密度高于所对应森林类型的适宜林分密度则需要采伐,若低于则需补植,若相近则需保持。为此,本文以10个样地为例,选择竞争指数、混交度指数、聚集度指数作为林分结构调整(采伐木/补植区选择)的依据。采用角尺度比较林分结构调整前后的变化。根据林道修建费用模型,探讨了集材路线的选择;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对补植树种的选择给出建议。结果表明:经采伐或补植后,角尺度分布以向左偏移为主即林木趋于均匀分布。
|
|
|
|
1 |
李利平;;五当召地区油松林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3年01期 |
2 |
梁瀛;刘霞;哈拜·叶金拜;许刚;;阿尔泰山林区森林可燃物类型分析[J];森林防火;2006年04期 |
3 |
陈大珂
,郑焕能;东北天然林的类型划分问题[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63年00期 |
4 |
Hocker
,R.Whitbread
,阎瑞符;森林生物学介绍[J];林业资源管理;1981年04期 |
5 |
阎树文,王斌瑞,赵开国;广西大明山林区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机能的计量化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82年09期 |
6 |
周林生,李霞;新疆黑白航片主要森林类型判读特征[J];新疆农业科学;1984年01期 |
7 |
周重光,沈辛作,于建国,卓春雷,张建和;浙江山地森林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效应[J];浙江林业科技;1989年05期 |
8 |
陈廉杰;;森林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年01期 |
9 |
徐万仁;张永庆;杜和平;李丽英;;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3年06期 |
10 |
杨澄,刘建军,张万庆;桥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1 |
陈喜军,邢树名,藏军,何向阳,何兆田,谭喜卿,许国华,盖玉利;天然次生林森林类型的树种多样性[J];林业科技;1997年05期 |
12 |
吴建平,袁正科,田育新;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持水功能及其改良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6期 |
13 |
李芳;乌苏里江流域森林类型及森林生长率[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1期 |
14 |
郝向春;灵空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生物量及持水性能[J];山西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
15 |
黄庆丰,高健,吴泽民;巢湖低丘不同森林类型物种多样性数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6 |
郭泺,夏北成,倪国祥;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能力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7 |
彭明俊,郎南军,温绍龙,郭永清,江期川,杨旭,郑科,郭玉红,张立新;金沙江流域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6期 |
18 |
张光辉;;森林发展类型设计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01期 |
19 |
黄志霖;肖文发;;生物群区和林龄对森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
20 |
张毓;蔡振媛;;青海主要乔木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