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土壤有机碳遥感反演及空间分异研究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循环与碳收支平衡中占据主导地位,准确有效地监测林地土壤有机碳为土壤质量评价、林业可持续经营以及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遥感监测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同时与实测数据结合又能很好地实现由“点”向“面”的拓展,为林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此,本文基于104个林地土壤野外实测点,以ALOS影像为数据源,采用CASA (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结合Van’t Hoff土壤呼吸模型的遥感估算法,实现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反演。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考虑到山区地形阴影以及植被指数非线性特征可能对模型产生的干扰,研究利用光谱增强处理后的阈值分割法,将原始遥感影像划分为A、B两类光谱片层,在此基础上分类构建子模型,以提高估测模型的稳定性。
(2)将植被指数NDVI与SR相互独立,对传统CASA模型作出改进。在估测林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Van’t Hoff土壤呼吸模型,进一步反演出基于NDVI指数和基于SR指数的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空间分布。并将实测点按两类光谱片层归入两个子模型中,以土壤基础呼吸为自变量,以实测有机碳为因变量,分别构建出OC_1=092×A_(ndvi)~(1.021)和OC_2=A_(sr)~(0.982)+3.944px+7.907两个子模型,来估测研究区林地有机碳的分布。研究表明:子模型1中以基于NDVI指数的土壤基础呼吸作为自变量,各类模型中以幂指曲线模型最优,复相关系数R~2为0.585(P0.05),平均相对精度为82.80%。子模型2中以基于SR指数的土壤基础呼吸作为自变量,同时引入数量化的坡向因子后的非线性模型,获得较高相关性,其复相关系数R~2为0.643(P0.05),平均相对精度为84.47%。
(3)通过有机碳模型的构建实现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反演,研究不同地形条件、不同林分条件下林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顺昌林地土壤有机碳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而言,研究区林地土壤有机碳水平随着海拔、坡度、林龄的升高而增加;阴坡的平均值略高于阳坡;杉木、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三类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天然林土壤有机碳高于人工林。该结论与国内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
|
|
|
1 |
马成泽, 周勤,何方;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盈亏分布[J];土壤学报;1994年01期 |
2 |
王艳芬,陈佐忠;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
3 |
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4 |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3期 |
5 |
王立刚,邱建军,马永良,王迎春;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6 |
王开峰;王凯荣;彭娜;吕焕哲;谢小立;;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热水可提取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3期 |
7 |
徐华君;;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6期 |
8 |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9 |
李月梅;曹广民;徐仁海;;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
10 |
毛艳玲;;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评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1 |
安战士;土壤有机碳的水合热测定法[J];土壤通报;1981年02期 |
12 |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高明;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0期 |
13 |
李跃林;郎黎明;张云;林永标;韦强;;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
14 |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5 |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王国强;郭剑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6 |
李正;许鸿源;李界秋;司瑞利;李永健;庞洁;周凤珏;蔡典雄;;化学农药对土壤碳氮平衡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
17 |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
18 |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
19 |
关松;窦森;胡永哲;魏博薇;;添加玉米秸秆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4期 |
20 |
刘启明,朴河春,郭景恒,魏鲁明,余登利;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