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聚集性健身活动空间分析与景观优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基数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相当数量的人群身体都呈现亚健康状态;城市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的从众心理和健身运动个性化不明显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到群聚性健身活动之中。近十年来更是呈“井喷式”增长,而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却严重不足,服务设施缺乏,已无法满足居民健身发展的需求,局部社区出现因场地的不合理使用引起多方矛盾与冲突。虽然、市政管理部门通过改造公园绿地与城市广场,增加了一部分健身活动场地,但根本解决方式还应从城市规划管理和优化公共开放空间两方面着手。为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本研究选定福州市主城区中24个典型聚集性空间代表进行实地调查和满意度问卷调查,归纳影响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的因素及城市聚集性健身活动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该部分主要研究成果为:(1)将福州主城区内可开展聚集性健身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分为五个类型,并对其区位面积、场地形状、设施、生态环境、管理及氛围进行观察和评价;对使用者群体结构及其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使用者对各项评价因子满意与否的可能原因。(2)采用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处理问卷数据,将22项评价因子转换为五个公共因子。得出心理影响、空间实用性、噪音影响和管理维护三个公共因子对使用者满意度影响显著;使用情况问项中团体人数、参与聚集性健身活动类型、参与频率和停留时间四项也会影响到使用者对空间的满意度评价。(3)归纳城市聚集性健身活动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①场地数量不足,区位分布不均衡;②场地功能缺少多样性;③空间存在安全隐患;④缺乏细节设计;⑤生态环境普遍较差;⑥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且维护较差。以福州主城区聚集性健身活动空间调查分析为立足点,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POE使用后评价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聚集性健身活动空间体系规划,并提出聚集性健身场地设计及景观优化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社会公平与共享、个性化、功能复合和永续发展为规划原则,提出城市聚集性健身活动空间体系规划的构架,包括空间定位、空间类型、区位选择、规模等级,空间可达性和功能聚合。以人均健身活动空间面积和步行可达性覆盖率为城市集聚性健身活动空间体系的量化指标:根据不同规模等级确定人均标准;提出采用500m作为城市聚集性健身活动空间可达范围半径。(2)由于心理影响受人为调控因素成分大,本研究主要针对空间实用性因子、生态环境、环境设施、噪音影响及管理维护四个公共因子中的设计要素提出可行的景观优化策略。优化内容涵盖了功能分区,空间内容,细节设计,不同群体大小和活动对空间尺度的需求,具体的场地设计要素,噪音管理和管理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