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耕地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耕地保护事关国计民生和百姓福祉,党和政府多次印发中央文件要求加强土地管理与耕地保护,将其作为党和国家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地方而言,对耕地质量变化进行长期实时监控、分析,是构建全新的耕地保护新态势,实现耕地量多、质优、生态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以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为例,利用已有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成果,以2009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以及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ArcGIS软件叠加分析结合外业实地调查,详细分析2009年至2016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线性回归建模,分析影响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2009-2016年间,常山开发区耕地数量总体增加了 35.62公顷,耕地质量等别整体未发生变化,等别为3-8等。位于内山片区的白竹村、观阳村、柘林管理区因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82.06公顷,国家自然等别由原来的6等上升为5等。海峰管理区、双山管理区、新寮管理区等坐落于沿海片区的管区因建设占用共减少耕地46.44公顷。2、通过宏观定性分析与具体驱动因子定量分析,从影响直接且迅速的人文驱动因素方面,选取11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经分析得出技术层面的土地整治措施对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较大,经济非农化率、城市化率、厦门人均GDP/常山人均GDP等因素和变量对耕地质量等别的驱动强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