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抗蔓割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研究
【摘要】:
以甘薯无菌苗的叶片作外植体,对四个品种进行适宜培养基的筛选,分别
得到较高再生频率的培养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叶片的部位和培养基
添加AgNO_3、ABA对再生率的影响,确立了四个品种的叶片高频再生技术体
系,即以带叶柄和中脉的基部叶片为外植体,夏引一号、新种花诱导和植株再
生的培养基均为MS+NAA 1mg/l+6BA 0.1mg/l+AgNO_3 2mg/l,芽分化时间达90
天。金山25诱导培养基MS+KT 0.5mg/l+2,4-D 0.5mg/l+AgNO_3 2mg/l,芽分化
培养基为MS+AgNO_3 2mg/L,分化时间60天。金山57诱导培养基MS+NAA
2mg/l+6BA 0.1mg/l+AgNO_3 2mg/l,植株再生培养基MS+0.5mg/L IAA+0.5mg/L
KT+AgNO_3 2mg/l,分化时间90天,上述四个品种再生率在70%~86%之间。
甘薯蔓割病病原菌的粗毒素致病效果与孢子悬浮液致病效果基本一致,高
压灭菌会导致粗毒素活性部分丧失,粗毒素对愈伤组织、根、芽致死浓度分别
为20%、15%、10%。利用粗毒素对甘薯叶盘培养进行愈伤组织的筛选和全程
筛选比较,结果表明,愈伤组织长时间的筛选会导致分化能力丧失,而全程筛
选有3种筛选方式都获得了再生植株,其再生率为3.3%~18.5%,病指改良效
果以新种花最优,有3个再生株系均达到了中抗水平。对这3个株系的RAPD
检测表明,甘薯突变体在基因组DNA水平发生了变异,且与亲本的基因组相
似率很高。
甘薯的离体转化试验程序研究表明,甘薯叶盘的离体培养中,Kan对愈伤
组织、根、芽完全抑制浓度分别为75mg/l,50mg/l,30mg/l。羧苄青霉素300mg/l+
头孢霉素250mg/l为较适宜的抑菌浓度。预培养3天,感染时间9min,共培
养3天,能够明显的提高转化植株的再生效率。通过上述体系获得了35株抗
Kan的植株,对此进行PCR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有3个株系的基
因组里整合了Chi和Glu基因,再生植株转化率为8.1%。
|
|
|
|
1 |
小林仁;邓纯宝;;甘薯的起源与分化 Ⅰ.甘薯的原产地和品种分化[J];杂粮作物;1983年01期 |
2 |
卢新建,吕美琴,兰涌忠,陈登耀;华南甘薯新育成品种性状综合评估初探[J];福建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
3 |
王志良,李松坚,李润生;提取色素型甘薯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3年12期 |
4 |
邱瑞镰;;甘薯品种——淮薯3号[J];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06期 |
5 |
岡三德;小卷克已;宾郁泉;;适应新需要的甘薯育种研究[J];杂粮作物;1991年05期 |
6 |
刘庆昌;罗建钦;周海鹰;陆漱韵;;甘薯高频率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3年01期 |
7 |
王宜钦,王自力;高产优质兼用型甘薯品种豫薯八号[J];杂粮作物;1998年04期 |
8 |
郑志松;甘薯品种综合评价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07期 |
9 |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鲜食甘薯分级标准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10 |
安康,房伯平,张雄坚,陈景益;甘薯资源抗(耐)病毒的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11 |
雷加容;余金龙;余敖;;甘薯的组织培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2 |
石晋;栾雨时;王静云;田俊平;;HPLC法测定甘薯叶片中的叶黄素[J];植物研究;2008年06期 |
13 |
刘兰服;;因地制宜选择甘薯品种[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1期 |
14 |
于万春;高中奎;裴宇;白忠良;;寒地甘薯品种筛选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
15 |
陈謇;李大文;赵守清;;甘薯“3414”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9期 |
16 |
李爱贤;刘庆昌;王庆美;张立明;翟红;刘树震;;利用SRAP标记构建甘薯分子连锁图谱[J];作物学报;2010年08期 |
17 |
李保卫;;甘薯回笼火炕育苗技术应用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8 |
夏桂生;;甘薯栽培新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09期 |
19 |
阮先乐;桑志伟;张杰;陈龙;;紫甘薯多酚氧化酶性质探讨[J];辣椒杂志;2011年01期 |
20 |
李秀英,刘孝君,朱崇文;甘薯品种(系)干率测定方法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