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槠林群落恢复生态学研究
【摘要】:
1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的结构特征的研究
不同干扰尺度各个群落生活型中的高位芽比例,叶特征中的小型叶、全缘叶、单叶、常绿叶所占比例最大。A级和B级中的革质叶,C级和D级中的草质叶所占比例也最大。随着干扰尺度加大,蕨类植物、单、双子叶植物中的科数、属数和种数,生活型中的大高位芽植物,叶缘中的全缘叶,叶质中的革质叶呈下降或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草质叶呈上升趋势。裸子植物的科数、属数和种数,叶型中的单叶和复叶,常绿和落叶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
2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区系组成研究
A级和B级均以甜槠为优势种或次优势种,C级和D级由于人为种植的影响分别以杉木和毛竹为优势种。随着干扰尺度加大,各科含属数,各科含种数,各属含种数呈下降趋势。
3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应用频次比较法、聚集度指标全面分析了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的甜槠及其主要伴生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A级和B级中甜槠种群及其伴生树种在各层次上多呈聚集分布,在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过度过程中,聚集程度有规律的由大变小。C级和D级由于受到强烈的人为干扰,分别形成以杉木和毛竹占绝对优势的呈聚集分布的单优群落,并且各自群落的伴生树种极少。
4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研究
运用对数分布模型对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尺度的加大,A级和B级两个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以及各个群落的灌木层物种多度分布均符合对数分布模型,这表明A级和B级为发育较为成熟的群落,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C级和D级由于受到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超过了各自群落所能调节的能力范围,使得这两个群落群落的树种大为减少,因此C级和D级在群落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比A级和B级低。
5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应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群落优势度对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尺度加大,各个群落优势度随干扰强度加大呈上升趋势。各个群落物种多样性各
甜储林群落恢复生态学研究
项指标下降到C级后又上升到D级、各个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标均比群落
大,草本层和藤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标值均较小。
6不同干枕尺度各群落生态位的研究
从生态位宽度(B_,BL)生态位相似比例闪)和生态位重叠几。和Lbi)三个方面
探讨不同干扰尺度对甜储林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A级和B级甜
储林无论各个指标值都是最大的,而且甜储林无论与其它生态位宽的物种还是窄的
物种之间都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这表明甜储林在A级和B级两种类型的干扰条
件下能够较好的生长。C级由于受到强烈的人为干扰,使得整个群落形成以杉木为
主的单优群落,各物种在资源利用方面共性较小。
7不同干扰尺度各群落种间宽争的研究
结果表明,在A级中甜储与杉木、甜梢与青冈能够共存,在B级中甜储与杉木
能够共存,且甜储在与其余伴生树种竟争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在C级中由于受到
强烈的人为干扰,使得杉木与其伴生树种竟争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伴生树种均不能
与杉木共存。
8不同干扰尺度下各群落的恢复策略
结果表明,A级可采取择伐经营,B级择伐大径阶马尾松后经过60-80年可发育
形成以阔叶树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群落。C级和D级在自然状态下己不能恢复到地
带性甜储林群落,应当模拟 A级群落结构特点,对 C级和 D级进行改建和重建。
|
|
|
|
1 |
金则新;浙江天台山甜槠种群结构与动态[J];生态学杂志;1999年06期 |
2 |
张庆费,陈小勇,吴化前,宋永昌;安徽黄山甜槠种群的结构与分布格局[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7年04期 |
3 |
徐学红,于明坚,胡正华,李铭红,张方钢;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甜槠种群结构与动态[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
4 |
金则新,朱小燕,林恒琴;浙江天台山甜槠种内与种间竞争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2期 |
5 |
胡正华,于明坚,徐学红,付海龙;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特征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2期 |
6 |
林鸿基;;甜槠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6年02期 |
7 |
杨梅,林思祖,刘洪波,曹子林;甜槠天然群落主要种群高度生态位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的动态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8 |
陈金林,俞元春,罗汝英,张纯清,胡永清,游为贵;杉木、马尾松、甜槠等林分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年06期 |
9 |
方燕鸿;武夷山米槠、甜槠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5年02期 |
10 |
黄志森;红腹柄天牛的生物学特性[J];华东昆虫学报;2005年02期 |
11 |
施德法;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与环境因子及种群特点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
12 |
杨众家;;甜槠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
13 |
金则新;浙江天台山甜槠群落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年04期 |
14 |
李钧敏;金则新;;甜槠种群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年02期 |
15 |
刘鹏程;陈顺立;童应华;王玉连;林让育;陈允泰;;红腹柄天牛为害对甜槠黄酮、单宁含量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6 |
罗媛媛;袁金凤;沈国春;赵谷风;于明坚;;甜槠凋落叶分解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对森林片段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5期 |
17 |
陈冬基
,施德法;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
18 |
张文标;金则新;李钧敏;潘冠琼;;甜槠ISSR-PCR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19 |
王国良;福建龙栖山甜槠林恢复生态学研究(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20 |
柯世省;天台山3种常绿阔叶树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J];浙江林业科技;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