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耐盐性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剖析
【摘要】:
利用两个籼稻品种Acc8558和H359为亲本,通过单粒传(SSD)方法构建的一个包含131个株系(F_(10))的重组自交系(Reco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及其相应的一张包含147个RFLP标记和78个AFLP标记的遗传图谱,以6个生理性状(幼苗地上部N~+含量、SOD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含水量)和幼苗株高半抑制剂量(盐浓度)为指标,采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对水稻幼苗耐盐性有关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同时,对控制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也进行了定位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在150mmol盐胁迫下,水稻幼苗的所有指标性状皆呈连续性变异,接近正态分布,说明均为数量性状。
(2)相关分析表明,Na~+含量与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OD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丙二醛含量与SOD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幼苗株高半抑制剂量在12d、18d和24d秧龄的3次观测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生理性状与株高半抑制剂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
(3)幼苗地上部N~+含量的QTL共检测到21个,分别位于第1、3、5、6、8、9、10、11和第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达到79.63%,其中qSClc的贡献率最大,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5.23%,该QTL与在群体中存在的半矮杆基因Sdl的位置相同,暗示Sdl可能对降低Na~+含量,提高水稻的耐盐性有促进作用。
(4)检测到8个与SOD酶活性有关的QTL,分别位于第1、2、3、4、7、8和第9染色体上,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42.44%。
(5)影响丙二醛含量的QTL共检测到3个,分别位于第1和3号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是13.56%。
(6)检测到7个与相对电导率有关的QTL,分别位于第1、2、3、6、9和第11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为39.78%。
水稻耐盐性和叶绿素主量的遗传剖析3
( 对月氨酸的分析中,共检坝到m个(厂L,分另位于第1、2、3。
4。”7、8、9及第 11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为 41.16%。
删影响含水量%占鲜重%)约QTL共检测到7个,分别位于第
1、:3、5、8和第9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为3 0二3%。
m对幼苗株高半抑制剂量检测到的JI。数随秧龄成倍增加,三次
观测时期检测到的**L分别为3个*个和1。1个,且基本是在原有Q*L
的基础上,增加新的 QTI、,这些Q”fL.对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也逐次增
大。该结果显示,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与盐适应有关的基因被逐步
厂启,这与三次观讽中苗高半抑制剂量逐渐升高(因而耐盐能力逐渐增
强)的现象是相符的。
卿所有染色体上均发现与耐盐性有关的卯L,月.不同指标的*L
有一定比例定位在相同位置,但以l号、3号和9号染色体上定位的
mL数最多,暗示这三条染色体对耐盐性较为重要。
(IJ对[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含量各枪坝到 6个* J,其中 5个 QTL
在两性状间是相同的,且主要分布在第I和第4染色体上,因此这两条
染色体对叫绿素含量是重要的。qChlAIC和 qChlBlb(二者位置相同人
在4个观测时期均表现较大效应,且在最后的剑叶期贡献最大,因此看
农对叶绿素含量最为重要。另两个*”]。一*m%和qCN轧)只在第二
次观测时期效应显著,表明它们只在特定发育阶段发挥作用。
|
|
|
|
1 |
方良俊;;NaCl胁迫下杂交稻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2 |
藏金萍;曹志艳;李姗姗;;水稻耐盐相关QTL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
3 |
张文惠;徐夙侠;黄青云;陈亮;;转mangrin基因水稻的耐盐性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4 |
严建民,林敏,翟虎渠,虞秋成,张荣铣,张红生;联合固氮工程菌诱导水稻耐盐性效应研究[J];核农学报;2000年04期 |
5 |
徐竹生,刘道宏;水稻叶片衰老的研究——Ⅱ.叶片衰老期间叶绿素、脯氨酸及乙烯产量的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
6 |
沈波;庄杰云;樊叶杨;蒋靓;郑康乐;;不同供水条件下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年04期 |
7 |
翁森红,徐柱,师文贵,马玉宝,李临杭;牧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牧草耐盐性的关系[J];四川草原;1999年01期 |
8 |
唐建军,王永锐;属间远缘杂交水稻苗期耐盐性比较研究[J];作物研究;1995年02期 |
9 |
许兴,米海莉,李树华,惠红霞,常峰,刘勇;春小麦品种(系)耐盐性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1年05期 |
10 |
方先文,汤陵华,王艳平;耐盐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年03期 |
11 |
方志红;董宽虎;;NaCl胁迫对碱蒿幼苗叶绿素和甜菜红素含量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年02期 |
12 |
黄建全;商佳胤;张小玉;李树海;胡忠惠;田淑芬;;盐胁迫下两种盆栽枣耐盐性的初步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
13 |
张光弟;俞晓艳;冯晓蓉;崔新琴;赵建玉;;千屈菜植株耐盐性初步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
14 |
严小龙,郑少玲,连兆煌;水稻耐盐机理的研究Ⅰ.不同基因型植株水平耐盐性初步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5 |
汤菊香;韩静;卫秀英;王振河;;不同棉花品种幼苗生长耐盐性比较[J];吉林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16 |
李长军;李淑平;杨瑞红;原永兵;;外源水杨酸对草莓耐盐性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7 |
邵红雨;孔广超;齐军仓;任丽彤;王瑞清;曹连莆;;植物耐盐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
18 |
肖媛;;盐渍化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苗生长耐盐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
19 |
张改过;;黑麦草耐盐性的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
20 |
张晓磊;马风云;马玉辉;孙海菁;陈益泰;施翔;;盐胁迫对东方杉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