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树叶中黄酮等有效成分分析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摘要】: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为杜鹃花科(Erioaoeae)越桔属(Vaccinium)植物,又名南烛、乌饭子、染菽等,是一种药用植物。国外将乌饭树叶有效成分应用于食品添加剂与眼疾治疗物;我国中医认为,乌饭树嫩叶取汁制成的乌饭药食兼具有轻身明目,黑发驻颜,延年益寿的功效。本研究主要着眼于乌饭树叶黄酮等有效成分分析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对比不同干燥方法对乌饭树叶有效成分、主要营养成分及外观品质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乌饭树叶黄酮的提取条件,探讨超临界CO_2萃取乌饭树叶黄酮的参数条件,利用动物试验阐明乌饭树叶乙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其抗肿瘤作用,结合高速逆流色谱(HSCCC)与HPLC技术实现对抗肿瘤活性成分——槲皮素的分离。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热风烘干、自然晾干、真空低压干燥、真空冷冻干燥4种方法处理乌饭树叶新鲜原料,对比不同处理方法对乌饭树叶有效成分(黄酮、黄酮苷、多酚、单宁)、主要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及外观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乌饭树叶不同生长期的有效成分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趋势,以及黄酮类物质的生长部位分布规律与地区性差异。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饭树叶有效成分、主要营养成分及外观品质的影响最小;从生长时期来看,秋季采收的乌饭树叶除多酚含量下降2%外,其他成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黄酮、黄酮苷、单宁)的含量都较春夏两季的要高。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间的乌饭树叶的黄酮苷含量差异明显(p<0.05),乌饭树叶的枝条含有少量的黄酮苷,试验中原料含水率在0.1~0.5%,采摘时间以6~9月为宜,原料产地选择福州鼓岭。
2.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选择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单因素试验、部分析因试验以及中心组合试验、响应面分析法对有机溶剂浸渍提取乌饭树叶黄酮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乌饭树叶乙醇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乙醇提取物活性成分的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和提取温度是影响乌饭树叶黄酮提取量的关键因子,乌饭树叶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前浸泡60 min,液料比50:1,乙醇浓度86.7%,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一次提取率可达68.12%。乌饭树叶乙醇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中黄酮类物质所占比重较大(20.76%)。此外,提取物中还含有8.82%的单宁。所采用的提取温度(61℃)对乙醇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槲皮素没有影响,较高提取温度(70℃)对槲皮素有破坏作用。
3.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寻找超临界CO_2萃取乌饭树叶黄酮的最佳条件,首次探讨了夹带剂、夹带剂浓度及用量对乌饭树叶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并对比超临界萃取法与有机溶剂浸渍法的黄酮提取率及提取物的成分。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超临界CO_2提取条件为:萃取压力16MPa,萃取时间1.5h,萃取温度50℃,夹带剂乙醇浓度75%,CO_2流量20 kg/h,夹带剂添加量5mL/g。将夹带剂添加到乌饭树叶的超临界CO_2萃取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酮的提取量,但并没有将大部分的黄酮都提取出来。HPLC分析表明超临界萃取法较有机溶剂浸提法可以提取更多的化学成分,但黄酮提取率与有机溶剂浸提法相比还差11%左右。
4.以乌饭树叶乙醇提取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DAS ver1.0 Bliss法计算出的乌饭树叶乙醇提取物的LD_(50)为39.1g/kg,其95%可信限为36.8~41.6g/kg,未见急性毒副作用,该提取物临床应用安全。
5.以环磷酰胺(CTX)为阳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观察各剂量乙醇提取物对实体瘤(U14)和腹水癌(S180)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高剂量的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宫颈癌细胞株(U14)的生长(p<0.05),抑制率达28.76%,而中、低剂量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宫颈癌细胞株(U14)没有抑制作用。高、中和低剂量的乙醇提取物均不能抑制小鼠腹水癌(S180)的生长。
6.采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实现乌饭树叶乙醇提取物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鉴定分离物——槲皮素及其纯度。结果表明,经过薄层色谱初筛后得到氯仿-甲醇-水(4:3:2)和氯仿-甲醇-正丁醇-水(5:1:3:1)两个溶剂系统。氯仿-甲醇-水(4:3:2)溶剂系统对乙醇提取物分离效果较好,得到的馏分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与槲皮素标准品的相似,通过面积归一法计算其纯度达98.3%,而采用氯仿-甲醇-正丁醇-水(5:1:3:1)溶剂系统,收集得到馏分A属于混合物质,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两个主要成分1、2,其中含量较大的成分1与标准谱图对照,也证明是黄酮类物质——槲皮素。
|
|
|
|
1 |
赵文亚;;菱角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8年01期 |
2 |
雷正杰,张忠义,王鹏,吴惠勤;薏苡仁油脂肪酸组成分析[J];中药材;1999年08期 |
3 |
梁宝钻,李菁,梁卫萍,葛发欢;亚东乌头总生物碱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含量测定[J];中药材;2002年05期 |
4 |
辉国均,葛发欢,王海波,李菁,梁宝钻,老(彳致)民,吴惠勤,张桂英;紫苏子脂肪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GC-MS测定[J];中药材;1995年12期 |
5 |
吴燕飞,葛发欢,史庆龙,谭晓华,吴惠勤;超临界CO_2萃取草果挥发油成分研究[J];中药材;1997年05期 |
6 |
姚育法,雷正杰,张忠义,邹恒琴,吴惠勤;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金银花产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0年09期 |
7 |
陈耕夫,郭晓玲,孟青;野菊花化学成分分析[J];中药材;2002年02期 |
8 |
杜俊民,侯相林,齐永琴,王国富,乔欣刚;翅果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研究[J];中成药;2005年09期 |
9 |
张鑫,陈楚城,孔庚星,段文军,夏志祥,葛发欢,辉国钧;青果脂肪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其GC-MS测定[J];中药材;1996年08期 |
10 |
廖广群,罗芳;五味子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2年06期 |
11 |
黄昌全,雷正杰,张忠义,王鹏,贺巍;苍术超临界CO_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J];中药材;2001年10期 |
12 |
林敬明,吴忠,陈飞龙;石榴度超临界CO_2萃取物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2年11期 |
13 |
杨林;何丹;;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J];中草药;2006年09期 |
14 |
张立剑;许树军;张海珠;杨平;李彦冰;;超临界CO_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鹅不食草挥发油抗炎作用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7年06期 |
15 |
钟广华,梁宝钻,葛发欢;酸枣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J];中药材;2002年06期 |
16 |
张晓玲;乔善磊;赵人;金念祖;;柴胡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
17 |
李宝莉;刘永仙;袁秉祥;;超临界CO_2萃取栀子油的工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年01期 |
18 |
崔庆社;博莱霉素连续给药和间断给药的抗肿瘤作用及血浆动力学[J];国际肿瘤学杂志;1981年04期 |
19 |
朱滋英;;外源凝集素增强卡介苗接触介导的抗肿瘤作用[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2年01期 |
20 |
林志彬,石建平;低分子量免疫兴奋(调节)剂——细胞膜酶抑制剂[J];生理科学进展;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