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退化红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以花岗岩强度侵蚀区2000年与80年代植被恢复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的主要物理性状入手,深入研究了植被恢复区土壤团聚体、微团聚体以及渗透性等物理指标的差异情况,阐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抗冲、抗蚀性的作用,结果表明:
花岗岩强度侵蚀区实施植被恢复措施后,土壤的团聚体、微团聚体的含量以及土壤的稳定性与裸地对照区II相比都有显著的提高,表现为土壤团聚体破坏率降低,平均重量直径增大,土壤颗粒的团聚度提高、分散率降低等,但是与顶级群落对照区I相比各个物理指标仍有一定差距。具体为:在2000植被恢复措施中,封禁措施对于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的作用比较突出,全坡面播百喜草措施次之,条沟种胡枝子措施较差;80年代措施中,黑荆措施对于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的作用显著,乔灌混交措施居中,播草措施最差。
各植被恢复区的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渗透总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区II,黑荆措施的渗透性能已超过对照区I。但是其它措施仍未达到对照区I的水平。2000年植被措施中,封禁措施的土壤渗透性最强,其次为全坡面播百喜草措施,条沟种胡枝子措施对于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的作用并不突出;80年代措施中,黑荆措施对于提高土壤渗透性的作用极其显著,乔灌混交措施居中,播草措施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