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临床研究
【摘要】:
背景: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DM_2)的基本特征。IR、
脂代谢紊乱、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DM_2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
展。
目的:探讨DM_2中医证型与IR的关系,并探讨中医证型与DM_2
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为DM_2及DM_2慢性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辨证提
供参考指标,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指导。
资料与方法:按WHO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选择DM_2患者83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龄40-70岁,平均56.32
±12.17岁;病程3个月-19年,平均8.52±6.43年;有慢性血管
并发症者48例,无慢性血管并发症者35例。中医辨证阴虚热盛型
24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18例。全组属血瘀证型54
例,非血瘀证型29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
年龄40-69岁,平均55.73±11.68岁。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
法;胰岛素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血脂测定采用酶法;肿瘤坏死因
子-α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胰岛素敏感指数采用空腹血
糖与空腹胰岛素乘积的倒数;即ISI=1/FPG×FIns。
结果:1.DM_2患者较正常对照组ISI降低(P<0.01),存在脂代
谢紊乱[TG升高(P<0.of)、I-IDL-C 下降(P<0.of),差异显著],血
清w卜a浓度明显升高(Pq.们)。伴有慢性血管并发症者较无血
管并发症者病程长吓叩.05厂 各项表现程度加重。2.DM。中医各证
型I引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叩.01),其*程度依次为阴阳两虚型
>气阴两虚型H 虚热盛型;各证型病程随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
阴阳两虚组而逐渐延长;有显著差异O的.05,P叩.01八 各证型血
夕 叩卜o、K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P<0.OI),m卜C以阴
阳两虚组下降明显门叩.OI);3.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病程长
(P<0.01),I* 降低(P<0.01);凡升高(P<0.01),**C下降
(P<0.01),血清w*a浓度升高(P<0.*),均有显著差异;4血
瘀证在中医各证型均有分布,以气阴两虚组和阴阳两虚组最多,显
著高于阴虚热盛组吓叩.05);气阴两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差异不显著
门叩.0 5)。5.DM厂慢性血管并发症在中医各证型的分布频率以气阴
两虚组和阴阳两虚组最高,显著高于阴虚热盛组(P的.01);气阴两
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差异不显著吓叩.05)。6.DM;患者血瘀证组较非
血瘀证组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门叩.01);有慢性血管并
发证组其血瘀证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证组门刎.01)。7.ISI
与病程、n、w卜*呈负才关(P<0.05,P<0.*),与 m卜C呈正
相关(k0.05);叫卜a与病程、兀呈正才关(P<0.05,P<0.*),与
*卜C负相关u<0.05);叩C与几 正相关(P<O.05)。
结论:
IIR与州;密切相关,月代谢紊乱、卓月 因子在皿 胰岛素抵抗
及其慢性血管并发证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2.DM;中医证型及血瘀证在 IR、血脂、细胞因子水平方面的差
异,为DM;中医证候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室诊断参考依据。
|
|
|
|
1 |
巩秋红,刘晓民,于友涛;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年02期 |
2 |
刘江,杨敏;2型糖尿病血尿的病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年06期 |
3 |
唐琼;西沙必利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消化道症状30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
4 |
利娟,付广双;病毒性肝炎与2型糖尿病临床关系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4期 |
5 |
王卫东,李希岗,毕旭生;2型糖尿病合并神经性膀胱尿潴留2例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3年12期 |
6 |
樊锡风!050051石家庄市,任启富!050051石家庄市,汤慧华!050051石家庄市,冯忠军!050051石家庄市,王战建!050051石家庄市;ICA、GAD-Ab检测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0年01期 |
7 |
周向东;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行激素替代治疗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年05期 |
8 |
霍亚南,桂晓美;2型糖尿病血清游离脂肪酸、血糖、血脂水平及其关系的分析[J];江西医药;2003年01期 |
9 |
杨文英;2型糖尿病的防治势必超前并落实在糖耐量减低阶段[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年02期 |
10 |
梁华文;60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并2型糖尿病病人QT离散度分析[J];四川医学;2004年12期 |
11 |
姚美娟;201例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24期 |
12 |
姜欣荣!261400,原丽敏!261400;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323例调查[J];临床荟萃;2001年03期 |
13 |
杨文芝!233600;2型糖尿病并发症68例分析[J];安徽医学;2001年01期 |
14 |
陈秀丽,杨陈荣;优降糖配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7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07期 |
15 |
史文,庞明,苏卫红,梁积英,李必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原发性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学;2002年10期 |
16 |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的定位及血糖调节相关基因的研究[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03期 |
17 |
宁光;2型糖尿病双重缺陷[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年03期 |
18 |
张巧,庄惠君;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03年12期 |
19 |
杨治芳,毛季萍;性激素变化与2型糖尿病的哲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3年06期 |
20 |
熊秋桂;2型糖尿病并发软组织感染的护理及预防[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