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周强  
【摘要】:论辩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政治信念的传播、思想观点的交流,经济贸易中的谈判,法律案件的诉讼,国家之间的外交谈判,甚至于貌似“超然”的学术话语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活动。作为一种非暴力言语手段,论辩可以调停相互冲突的利害关系,澄清和解决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协调彼此的行动。与利用行政手段、高压手段、经济手段等处理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相比,它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手段。意识到这一点对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此外,学术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亦需要论辩的认证与驱动。然而,对于这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的课题,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规模和投入都太小,而且理论探索存在着观念陈旧、脱离实际等严重问题。 当代中国学术界对论辩的研究主要局限在逻辑学与语言学的范畴内,所关注的主要是论说文中所表现的逻辑推理技巧与语言艺术,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辩论赛”这一模拟论辩形式,几乎完全忽略了“论辩”以“讲道理”的形式在话语中的普遍分布及其作为话语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所应具有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效。中国现有的论辩研究不仅未能按照时代要求重新整理与反思中国的传统论辩思想,而且在当今全球化学术语境内,它亦未能积极引进、吸收、融合当代西方的主流论辩理论。上述历史、理论视野的狭隘导致我国现有的论辩研究观念基础脆弱,所形成的基本设定似是而非。 本课题正是针对这些不容忽视的存在问题,从历时和跨文化这两个视角对当代中国论辩研究中形成的那些貌似合情合理,实则谈不上有值得称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观念在纵横两个维度上进行比较和批评,以期在此基础上为这一重要领域的健康发展勾勒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通过从纵横维度、历时与共时、文化内与跨文化并举的比较研究方法,我们得出:不管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论辩思想,还是当代西方的主流论辩理论,都强调应该力求在修辞的框架内发展有中国特色、与中国论辩实践相适应的论辩理论,认识到“论辩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样式”,应在“修辞学”范畴内重新构筑论辩目的、论辩双方关系、论辩手段等论辩理论的基本范畴。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论辩研究的健康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左立;;非形式逻辑——一个新的逻辑学分支[J];思维与智慧;1990年01期
2 李延梅,武宏志;非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解释论证的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崔清田,王左立;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4期
4 崔清田;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5 樊明明;修辞论辩与非形式逻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阮松;西方的非形式逻辑运动与我国逻辑学的走向[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7 康巧茹;逻辑研究的第二次转向[J];宁夏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8 熊明辉;;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关系[J];现代哲学;2006年02期
9 张巨青;逻辑是历史发展的科学[J];江汉论坛;1980年06期
10 武宏志;“非形式逻辑”与“论证逻辑”——兼评刘春杰的《论证逻辑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1 王克喜;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的非形式逻辑[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2 阮松;再谈关于非形式逻辑的若干问题——兼与周云之、诸葛殷同先生商榷[J];晋阳学刊;1993年05期
13 赵继伦;《墨辩》是中国古典的非形式逻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14 张焱;谬误是什么——从传统逻辑到非形式逻辑[J];前沿;2005年03期
15 周云之;《墨经》逻辑是中国古代(传统)形式逻辑的杰出代表——评所谓“论辩逻辑”、“非形式逻辑”和“前形式逻辑”说[J];孔子研究;1992年02期
16 熊明辉;;非形式逻辑视野下的论证评价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12期
17 刘邦凡;王磊;;论批判性思维的逻辑特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8 阮松;;第一讲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J];思维与智慧;1991年04期
19 武宏志,丁煌;非形式逻辑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0 王桂艳;;非形式逻辑与逻辑科学的发展[J];思维与智慧;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老健;陈观瑜;;试论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芙蓉;;传统逻辑教学中的旁征博引[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3 黄展骥;;批判西方的“歧义谬误”——评布莱克、柯皮、巴克尔、唐斯的观点[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4 陈慕泽;;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非形式转向[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国芳;汪学明;;从制约逻辑到法律推理的思考[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传新;;法律逻辑研究的三个纬度[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静焕;;论题学法学的逻辑学反思[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8 武宏志;;法律逻辑和论证逻辑[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波;;逻辑:一个变动和生长着的概念[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10 ;主编简介[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强;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方荣;基于多学科视域的案件事实认定逻辑结构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王亚南;分析实证语境下反垄断复合法律关系的法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亚里士多德非形式逻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胡中杰;论法律理性的逻辑基础转换[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腾;辩论的逻辑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莫日根巴图;批判性思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廖琳;非形式逻辑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谢耘;论证概念的理论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启;《战国策》中论辩说服的逻辑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9 李会芬;法律逻辑:应用逻辑的一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王一如;亚里士多德与佩雷尔曼修辞学比较[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安东尼·布莱尔 拉尔夫·约翰逊 汉斯·汉森 克里斯托弗·廷代尔《非形式逻辑》编辑部,焦兵/译;《非形式逻辑》杂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慕泽;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N];光明日报;2002年
3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熊明辉;逻辑与认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王习胜;应该正确理解演绎逻辑[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弗兰斯·H. 范·爱默伦 《论辩》编辑部,焦兵译;《论辩》:一份有关推理的国际刊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杨家安(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的基础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