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
【摘要】:本文以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红壤、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山地草甸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与黑碳的分配规律以及施加外源碳后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分配规律,旨在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主要存在于较大的250-2000μm粒级土壤中,对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中黑碳的研究发现,250-2000μm粒级土壤中黑碳含量则最高。回归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有机碳固定过程中黑碳起着重要作用。
(2)在15℃和25℃两种温度培养条件下,在添加秸秆后培养至360 d的全土土壤有机碳,其增加率在25℃时升高更多(除黄壤1和黄壤性草甸土),说明升高温度促进了土壤外源有机碳的分解。不同粒级土壤有机碳的增加率有负值也有正值,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受到激发效应的影响。
(3)外源碳(新碳)的含量在同一类型土壤的不同粒级中表现均为最大的是250-2000μm粒级,最小的是50μm粒级。外源碳(新碳)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含量受到不同类型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的限制,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较低,进入土壤中的外源碳越多,而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较高,则进入土壤中外源碳含量越少。
外源碳进入土壤不同组分含量比例从大到小的依次是250-2000μm粒级、50-250μm粒级、50μm粒级,说明外源碳容易进入土壤颗粒较大的组分。土壤中新碳的分配比例在培养期间各个组分中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新碳在土壤中的分配模式基本不变。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53.6
|
|
|
|
1 |
涂成龙;刘丛强;武永锋;王毅;;应用δ~(13)C值探讨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2 |
王发刚;王启基;王文颖;景增春;;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8年02期 |
3 |
张雷,严红,魏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其分解因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4 |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
5 |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
6 |
吴海斌,郭正堂,彭长辉;末次间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
7 |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
8 |
罗榕婷;蔡涵瑛;戴有才;;武夷山土壤垂直带的理化性质[J];高师理科学刊;2006年04期 |
9 |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和赋存规律[J];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
10 |
韩永明,曹军骥;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1期 |
|
|
|
|
|
1 |
王根绪,马海燕,王一博,常娟;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
2 |
贾月慧,王天涛,杜睿;3种林地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变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3 |
李忠佩,张桃林,林心雄;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及有机资源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2期 |
4 |
田洪艳,周道玮,郭平;不同撂荒年限的草原农田土壤及植被的变化规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5 |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
6 |
张金屯;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
7 |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
8 |
孙湘君;;陕西渭南北庄村晚更新世晚期古植被的再研究[J];第四纪研究;1989年02期 |
9 |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
10 |
秦小光,李长生,蔡炳贵;气候变化对黄土碳库效应影响的敏感性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1年02期 |
|
|
|
|
|
1 |
尹云锋;杨玉盛;高人;马红亮;卢茜;;植物富集~(13)C标记技术的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2010年04期 |
2 |
史学军;潘剑君;陈锦盈;杨志强;张黎明;孙波;李忠佩;;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
3 |
王长庭;龙瑞军;刘伟;王启兰;张莉;吴鹏飞;;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碳分布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关系[J];资源科学;2010年10期 |
4 |
马成泽, 周勤,何方;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盈亏分布[J];土壤学报;1994年01期 |
5 |
王艳芬,陈佐忠;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
6 |
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7 |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3期 |
8 |
王立刚,邱建军,马永良,王迎春;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9 |
王开峰;王凯荣;彭娜;吕焕哲;谢小立;;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热水可提取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3期 |
10 |
徐华君;;阿尔泰山区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初步比较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