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NA序列的榕小蜂种间差异及雄性多型分子鉴定
【摘要】:本文利用PCR技术克隆高山榕榕小蜂Eupristina属2种雌雄蜂(Eupristina altissima和Eupristina sp.)、大叶榕的非传粉小蜂(Otitesella minima和Camarothorax bimasculinus)以及笔管榕的非传粉小蜂(Otitesella ako)中存在形态差异的雌雄蜂线粒体COl、Cytb以及核糖体ITS2的基因序列,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碱基组成分析、碱基替换统计、遗传距离计算、系统树的构建等方法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COI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进行如下分析:①进行碱基组成的计算: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寄生雌蜂和2种寄生雄蜂的COI基因平均GC含量为24.2%和24.7%;大叶榕O.minima、笔管榕O.ako、大叶榕C. bimasculinus的COI基因平均GC含量为23.4%、22.4%、22.0%,不同样品的COI基因均显示出较低的GC含量。②进行碱基替换分析: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雌蜂及2种雄蜂COI的碱基替换主要以颠换为主;大叶榕O. minima雌雄蜂和笔管榕O. ako雌雄蜂COI的碱基替换主要以转换为主。大叶榕C. bimasculinus雌雄蜂COI的碱基替换则是转换与颠换相等。③进行K2P遗传距离计算: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雌蜂平均遗传距离为0.0969,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雄蜂平均遗传距离为0.1086,均达到了各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大叶榕O. minima4种雄蜂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253;笔管榕O. ako4种雄蜂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45;大叶榕C. bimasculinus2种雄蜂的遗传距离为0.0154,各群体雄蜂个体间遗传距离差异很小,均没有超过6.8%。④运用NJ法和UPGMA法建树分析:高山榕E、altissima的雌雄蜂和E.sp.的雌雄蜂先各自聚成一枝,然后再聚为一大支,最后与同为Eupristina属的细叶榕传粉雌雄蜂(E.verticillata)聚成一个大支;大叶榕O. minima雌雄蜂和笔管榕O. ako雌雄蜂先各自聚成一枝,然后同为Otitesella属的大叶榕和笔管榕雌雄蜂再聚为一支,最后与外群细叶榕非传粉蜂Walkerella microcarpae汇成一个大支。大叶榕C. bimasculinus雌雄蜂则单独聚在一起,彼此间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
2.对Cytb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进行如下分析:①进行碱基组成的计算: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寄生雌蜂和2种寄生雄蜂的Cytb基因片段平均GC含量为25.8%和26%;大叶榕O. minima、笔管榕O. ako、大叶榕C. bimasculinus的Cytb基因片段平均GC含量为22.1%、22.3%、24.4%,不同样品的Cytb基因均显示较低的GC含量。②进行碱基替换分析: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雌蜂及2种雄蜂Cytb的碱基替换主要以颠换为主;大叶榕O. minima雌雄蜂、笔管榕O. ako雌雄蜂、大叶榕C.bimasculinus雌雄蜂Cytb勺碱基替换主要以转换为主。③进行K2P遗传距离计算: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雌蜂平均遗传距离为0.1514,Eupristina属2种雄蜂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01,均超过种间差异6%;大叶榕O. minima4种雄蜂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66;笔管榕O. ako4种雄蜂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大叶榕C.bimasculinus2种雄蜂的遗传距离为0,均没有超过种间差异6%。④运用NJ法和UPGMA法建树分析:高山榕E. altissima的雌雄蜂和E sp.的雌雄蜂先各自聚成一枝,然后E.sp.的雌雄蜂与细叶榕传粉雌雄蜂聚成一支,最后同为Eupristina属的蜂聚为一大支;大叶榕O. minima雌雄蜂、笔管榕O. ako雌雄蜂和大叶榕C. bimasculinus雌雄蜂的汇聚结果与COI汇聚结果相符。
3.核糖体ITS2分析结果显示:①进行碱基组成的计算: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寄生雌蜂和2种寄生雄蜂的ITS2基因片段平均GC含量为53.7%和53.6%;大叶榕O. minima、笔管榕O. ako、大叶榕C. bimasculinus的ITS2基因片段平均GC含量为56.1%、56.7%、51.1%,不同样品的ITS2基因片段的GC含量均大于AT含量。②进行碱基替换分析:Eupristina属2种雌蜂及2种雄蜂ITS2的碱基替换转换与颠换相等;大叶榕O. minima雌雄蜂ITS2的碱基替换主要以颠换为主;笔管榕O. ako雌雄蜂、大叶榕C. bimasculinus雌雄蜂ITS2的碱基替换转换与颠换相等。③进行K2P遗传距离计算:高山榕Eupristina属2种雌蜂平均遗传距离为0.1380,Eupristina属2种雄蜂平均遗传距离为0.1344;大叶榕O. minima4种雄蜂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284;笔管榕O. ako4种雄蜂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3;大叶榕C. bimasculinus2种雄性小蜂的遗传距离为0.0132。④运用NJ法和UPGMA法建树分析:所有样品的ITS2汇聚结果与COI汇聚结果相符。
结合线粒体COI、Cytb及核糖体ITS2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榕隐头果内寄生和繁殖的2种Eupristina同属小蜂之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变异程度达到了种间分异的水平;大叶榕O. minima雄蜂、笔管榕O. ako雄蜂、大叶榕C. bimasculinus雄蜂为雄性多型现象。
|
|
|
|
1 |
柳希来;;温岭发现一株百年笔管榕[J];浙江林业;2007年07期 |
2 |
甄文全,黄大卫,杨大荣,朱朝东;韦氏缩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J];昆虫知识;2004年05期 |
3 |
马炜梁;薜荔果的秘密——协同进化的榕树与榕小蜂[J];大自然探索;2004年08期 |
4 |
马炜梁;亿万年的伙伴[J];少年科学;2004年Z1期 |
5 |
杨大荣,李朝达,韩灯保,姚瑞英;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1999年02期 |
6 |
;干扰性竞争和高温维系了榕树与榕小蜂间的共生关系[J];科学通报;2010年08期 |
7 |
李宏庆,马炜梁,陈 勇;论中国的榕树和相关动物的综合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2年02期 |
8 |
甄文全,黄大卫,杨大荣,肖晖,朱朝东;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J];昆虫学报;2004年03期 |
9 |
甄文全,黄大卫,杨大荣,朱朝东;鸡嗉果榕榕小蜂产卵时序与种群数量分析[J];昆虫学报;2004年06期 |
10 |
李宏庆,陈勇,鲁心安,马炜梁;薜荔(Ficus pumila L.)传粉的代价[J];生态学杂志;1999年03期 |
11 |
彭艳琼,杨大荣,周芳,张光明,宋启示;木瓜榕传粉生物学[J];植物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
12 |
李宏庆,陈勇,鲁心安,马炜梁;薜荔榕小蜂繁殖的代价[J];昆虫知识;2000年05期 |
13 |
于慧,赵南先,贾效成,陈贻竹,甄文全;粗叶榕(Ficushirta)繁殖系统的特征及其共生的榕小蜂[J];植物学通报;2004年06期 |
14 |
陈勇,李宏庆,马炜梁;榕树传粉生物学的特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5 |
马光昌;胡好远;黄大卫;;昆虫对榕树的适应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6 |
马炜良;;探究奇特的共生关系[J];生命世界;2009年04期 |
17 |
王仲敏;胡好远;牛黎明;黄大卫;;垂叶榕上16种榕小蜂的种群动态[J];生态学报;2010年14期 |
18 |
孙宝发;王瑞武;胡忠;;榕小蜂的产卵模式及其对子代性比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09年05期 |
19 |
戴闽玥;吴文珊;陈友铃;;榕小蜂出飞通道的形成[J];生物学教学;2011年08期 |
20 |
陈勇,李宏庆,马炜梁;雀榕及其传粉昆虫传粉生态研究[J];生态学报;200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