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
【摘要】: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一步大棋,被人们寄予了厚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城镇化。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内核。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社会关系的发展。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是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及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深刻的价值眷念和强烈的事实关注。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社会关系的公平、正义、民主、和谐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共享”发展理念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包容,增进人民团结,即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消除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隔阂,将所有人包容在一起,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政治共同体的培养打下强大的民心基础。从现实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远未破解下的社会关系面临了多种传统的和新出现的矛盾困扰,社会关系的重新构建既需要改革的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本文立足于学术界既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指针,对东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阐述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取得新型社会关系构建的实践资料,本文作者对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福建省晋江市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在对其社会关系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社会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系统总结了晋江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对社会关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尚待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例,尝试性地提出我国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应该从哪些路径推进,以及如何具体推进的实际对策。希冀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新型社会关系的实际构建。笔者所构想的这幅新型社会关系的理想蓝图是:社会关系回归人本位,转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升为融合性和包容性的社会关系。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让资本为劳动、为人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序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让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既彰显城市文明,又留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