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登革热疫情时空分异与风险预测研究
【摘要】: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人们的健康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登革热疫区,适宜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当地容易形成登革热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因此探究当地登革热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预测并识别登革热疫情潜在传播风险区,对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珠三角地区2003~2014年间的登革热病例资料,通过地址匹配工具获得登革热病例空间化数据。利用密度估计与时空扫描统计方法,探究登革热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气候、植被、社会经济环境数据,构建登革热最大熵生态位模型,识别与预测登革热疫情的潜在传播风险区,并对经模型筛选得到的主要的环境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与讨论。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珠三角地区登革热发病人群涉及各个年龄层,主要以伴居住地发病为主,主要流行于夏秋两季(7~11月),整体呈中部高发,外围低发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疫情流行期间表现出了显著的时空聚集性,以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为主要的时空聚集区,持续时间为9~10月。(2)基于环境变量(气候、植被、社会经济因素)构建的登革热生态位模型对识别中小尺度下登革热疫情的潜在分布特征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自然条件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要素是识别珠三角地区登革热疫情的关键环境要素。疫情潜在传播风险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佛地区和中山市北部。(3)登革热疫情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最暖月平均温度24.0~24.8℃的区域,最热季(6~8月)降雨量为650mm~900mm的低植被覆盖区是疫情高风险区。疫情传播风险主要集中在城市,道路网络是有效识别疫情的规模和扩散特征的环境变量,病例主要分布在低等级道路附近,建议实际防控中应提高城市化滞后地区的卫生条件水平,同时关注高温多雨时期道路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