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区域经济的研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传统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区位,研究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及其相关联系。现代的研究则趋于对区域内部和区际关联度的探讨。
但是,现代区域经济的研究更多是关心区域经济条件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针对资源配置中的来源分类所进行的研究甚少。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因而无法对区域的分类作进一步的细化,以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外向型经济特殊区域,至今仍缺乏统一的区域分类定义。这些特殊的经济区域,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不少学者把它归并为经济特区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则将其纳入开发区范畴加以考察,也有人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特殊经济区域。
基于此,本论文将我国专门设立的重点吸收利用境外资源的经济区域,定义为外源性经济区域来加以研究(统一的“外源性”定义更能反映这些特殊经济区域的共性特征),突出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外源性经济区域(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轨迹与经验、问题,并围绕经济模式、结构、政策、体制及竞争力等重点,探讨其因应加入WTO后的发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