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中专《正常人体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其核心是:学习并非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有社会性。
目前中等卫生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已越来越趋于综合性,出现“宽”的特征,体现出对于面向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医学生更具有实用性,如原有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合并为《正常人体学》。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导致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解释,。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构建了适合于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教学策略,教学程序的实施流程为:(1)教师根据目标指引,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3)学生协作学习,营造民主气氛;(4)学生独立探索,积极体检;(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深化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6)教师引导学生变式练习,巩固迁移新知识;(7)教师归纳整理,构造新知识体系;(8)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调节。
以泉州卫生学校2002级护理3班作为实验班,护理4班作为对照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出了几个方面的结论:在实验班能有效提高优生率、及格率,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转变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明显提高优生的成绩,极明显提高中等生的成绩,但不能提高差生的成绩。对实践操作作了探讨和论述,验证了本课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