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对于中国文学艺术而言,“形神理论”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话题,也是一
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至今仍活在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里。对“形神理论”
作古今贯通式的思考和研究,对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文艺学体
系,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
本文对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的发展源头进行了追溯,认为早期道家的“器”
——“道”关系论乃是形神理论的源头。到了庄子,形神理论在哲学里已
趋成熟,并_丌始了它向人的转化;此后,一场绵延千年的关于“形”“神”
谁为本的哲学之争就随之而起,斗争以儒教神学、佛教神学的火败和唯物主
义者的胜利而告一段落。
就在这场论争的过程中,六朝的道玄理论家们则在“形”“神”谁为主
这一理论偏锋中寻找到了形神理论通往文学艺术的幽径。至此,形神理沦开
始了它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它首先转化为艺术形神理论,主要包括音乐
形神理论、绘画形神理论和书法形神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转化过程
中,道家的形神观对我国古代的艺术理论的影响与时俱增,乃至最终成为主
导。而由于文学和艺术的特殊关系,形神理论又从艺术领域进入文学领域,
“形神兼备”而侧重“神似”的审美指向成为文学形神理论的主流,足见道
家形神观的特殊作用。
源远流长的形神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依然是异彩纷呈。首先,形
神理论依然在大家、名家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如诗歌方面有艾
青,散文方面有朱自清,小说方面有鲁迅,戏曲方面有曹禺,绘画方面有齐
白石,等等;其次,“形散神不散”论,成为形神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学
理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其美学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走向新世纪的形神理论能够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理
论建设的可用资源,将是本文的最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