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呼兰河传》的英译研究
【摘要】: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始于他对萧红及中国新文学时期东北作家群的研究。他是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外籍翻译家,曾被夏志清教授誉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葛浩文被萧红的才情深深吸引,他多年致力于萧红作品的研究和翻译。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生涯的开山之作。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对葛浩文英译的《呼兰河传》进行系统的研究。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葛浩文选择翻译《呼兰河传》的原因,以及他是如何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成为《呼兰河传》英译本的不二人选;其二,译者在适应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译文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过程。本研究发现:在译事前,葛浩文选择翻译《呼兰河传》是出于本人的内在需要和他当时所处时代的外部需要。内在需要是指译者本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他对萧红作品的真切喜爱。同时再加上译者本人杰出的双语及双文化能力,使得葛浩文成为《呼兰河传》英译本的不二人选。外部需要是指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译介的极大空缺。内外需要都促使了葛浩文成为《呼兰河传》的英译者。在译事中,葛浩文在充分理解和研究原文的基础之上,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维度上对译文做出了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的翻译策略既有异化也有归化,但译者更多采用的是归化策略,其目的是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见解。译者的翻译方法倾向于改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原文松散的结构。在译事后,作者主要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这三个方面对译本进行了评析,发现葛浩文的译本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理论运用到实证翻译研究领域。与此同时,本文为研究葛浩文英译的《呼兰河传》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研究,对葛浩文早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研究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