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低温同种异体关节软骨帽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用经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关节软骨帽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Articular Cartilage,AC)的效果。
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兔36只,其中12只作为软骨帽供体,24只作为试验动物,试验动物分两组,A组为深低温冷冻移植组,B组为新鲜移植组。软骨帽取自12只兔双侧肱骨头,无菌条件下软骨帽24只,其中12只经低温保护程序处理后,转入液氮中于-1960C液氮中保存96小时以上,另12只用于新鲜移植。将试验兔麻醉后,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暴露关节面并制作关节缺损后进行软骨帽移植,术中用自固化磷酸钙(CPC)为粘合剂,术后分笼饲养。两组分别于6、12周取肱骨头作相关检测。
▲省科技厅资助科研项目
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6周时可见A、B两组大体观无明显区别,移植物无明显移位,表面光滑、有光泽、与周围界限模糊,无裂隙、骨赘。12周时,A、B两组移植物塑性良好,关节轮廓良好,但移植物表面颜色已经改变为乳白色,与周围界限模糊,有裂隙,边缘有骨赘,中心负重区可见明显塌陷。 2)光镜观察:A、B两组在镜下未见明显的区别,术后6周
WP=16
时,软骨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分裂增殖现象明显,细胞核形态基本正常。在软骨陷窝内可见多个细胞的克隆团块,移植物的潮线清晰可辨,软骨基质保持正常的染色特征,着色均匀,异染质明显。手术后12周时,移植软骨出现细胞的减少,基质染色减低,提示为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6周,S-100(β亚链)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看到A 、B两组都染色,软骨细胞周围呈弥漫性均匀的棕黄色染色, 12周后,软骨细胞周围呈弥漫性染色反应,同时软骨基质中呈现分布不均的棕黄色染色,提示移植软骨呈退化吸收趋势。宿主骨床与移植软骨的连接方式可有如下几种:(1)二者界限清晰的接触; (2)宿主骨床与移植软骨形成桥状连接; (3)活跃增生的转化组织占位将二者连接。3)电镜观察:A、B两组在手术后6周时,电镜下可见发育良好的软骨细胞,细胞周围可见丰富的绒毛状嵴突,细胞核存在,核膜完整,核仁分布均匀,细胞质内可见较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及空泡。12周后,仍可见发育良好的软骨细胞,但部分细胞核仁破裂甚至消失,部分软骨陷窝内未见细胞,细胞质内内质网减少。退变评分选Shapiro和Glimcher提出的AC退变量化评分标准,用于移植物修复效果的定量评估,对于两处理组中软骨退变的形态学评分结果用无参数的Wilcoxon检验,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经低温冷冻保护冻存的异体软骨帽中仍有大量存活的细胞,其修复软骨缺损的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效果不良。CPC材料作为生物粘合剂在大块软骨移植中,效果良好。同时说明采用程序降温法和深
WP=17
低温冷冻来保存大块软骨组织是有效的。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687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687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