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
【摘要】: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其主体性研究在解释学,接受美学及解构主义的推波助澜之下由文本中心论走向译者中心论。开始强调译者主体的创造性地位,彰显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进而宣判了作者的死亡。这使得翻译研究突破了原文中心论的藩篱,却易将原作者摒弃于视界之外,译者逐渐以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的姿态而居于中心位置。笔者对于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征服这类观点的极端化倾向深感惶恐,才试图从主体间性这一理论视角来探讨翻译主体性的问题。认为应该在尊重译者其翻译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原作者和译语读者共为主体;也就是说,原作者和译语读者分别是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具有主体作用和主体性质。前者的主体性是由翻译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翻译实质决定的;而后者的主体性则体现为“译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规范和制约”。(段峰:2007)至此,翻译可以看作是“原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展开的一场对话”。(朱历明:2004)译文在三者的调节协商中得以产生,从而避免译者在自主创造的路上渐行渐远。
本文主体部分共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该论文的研究背景,指出研究的范围,目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章对哲学领域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发展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和阐述,进而评析其对翻译中单一主体研究范式的颠覆和拯救。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笔者分别将伽达默尔的“视野融合”,姚斯的“期待视野”,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论于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中,同时以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的个案分析为例来证明译者,原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对话有利于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协调理解与统一之间的冲突和差异,从而产生成功的译作。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重申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平等的,动态的,多个交互主体共同参与的以源语和译语两种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以源语文本为依托的对话模式。它有利于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其思维模式下不可避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改变以某一中心为依附,一个中心压制或取代另一中心的单一主体性研究之窘境,促成多个交往主体在平等对话这一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译语文本的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