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城市郊区化具有典型性,因而深受学界关注。对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考察不仅有助于认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能够学习它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考察了二战以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探讨了美国郊区化的动因,分析了美国郊区化的负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了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模式中适用于中国城市化的内容。
第一章考察了二战以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点。美国的城市郊区化最初是从居住的郊区化开始的,二战以后就业的郊区化也日益发展起来。战后美国城市郊区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较少受到政府的干预,从城市核心向外自然扩展。二是低密度蔓延,郊区功能区单一,郊区居民通勤距离长。三是大都市区郊区的发展壮大了大都市区的实力,有利于各种资源的集约利用。
第二章探讨了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其推动力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新交通工具的应用和交通方式的变化;二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主流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四是美国联邦政府推进郊区化的政策。
第三章分析了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可以从对资源环境和对人两个方面来考察。就前者而言,郊区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破坏。就后者而论,美国郊区的居住环境实质上是非人性化的。
第四章论述了战后美国城市郊区化模式对于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根据国情,中国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道路。但是,美国模式也有适用于中国的内容。其中,郊区化依托大都市区化、郊区化的新理论都是美国模式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