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野生稻可培养内生与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植物促生活性
【摘要】:本文以东乡野生稻为研究材料,运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从不同生育期的东乡野生稻根际分离到147株细菌和55株真菌,从不同植物部位分离到209株内生细菌和59株内生真菌,并检测其植物促生活性。
对东乡野生稻根际微生物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发现不同生育期根际微生物菌落数均大于内生菌菌落数,内生菌在东乡野生稻根、茎、叶部位的菌落数和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其中内生细菌以根和种子最为丰富,内生真菌以根和叶最为丰富。
16S rRNA基因序列结合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147株根际细菌属于6大类群13个属27个种,29株变形菌门α亚群(α-Proteobacteria)、9株变形菌门β亚群(β-Proteobacteria)、37株变形菌门γ亚群(γ-Proteobacteria)、41株厚壁菌门(Firmicutes)、19株放线菌亚门(Actinobacteria)、2株产水菌门(Aquificae,)。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19%)、泛菌属(Pantoea, 16.3%)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15.6%)为优势菌属。分离获得的209株内生细菌属于6大类群16个属24个种,50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1株属于变形菌门α亚群(α-Proteobacteria),6株属于变形菌门β亚群(β-Proteobacteria),57株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γ-Proteobacteria),61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4株属于吸水菌门(Aquificae),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9.2%)、泛菌属(Pantoea, 11.5%)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11%)为优势菌属。东乡野生稻根际和内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为1.494~2.954),且其类群随生育期不同而变化。
rRNA-ITS基因序列结合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55株根际真菌属于2大类群9个属15个种,51株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etes),4株属于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半知菌亚门在东乡野生稻根际真菌中比例最高,共分离到丛梗孢目(Monilial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和格胞腔目(Pleosporales) 3目8属14种,其中33株属于丛梗孢目(Moniliales),为分离到的优势类群,青霉菌属(Penicillium, 34.5%)为优势菌属。分离获得的59株内生真菌属于2大类群8属15种,52株属于半知菌亚门,7株属于鞭毛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在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中比例最高,且在东乡野生稻根际中最丰富,共分离到丛梗孢目(Moniliales)、瘤座孢目(Tuberculariales)和格胞腔目(Pleosporales)3目7属14种,其中29株属于丛梗孢目(Moniliales),为分离到的最优势类群,青霉菌属(Penicillium, 27.1%)和镰胞菌属(Fusarium, 22%)为优势菌属。东乡野生稻根际和内生可培养真菌较少,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为0.693~2.372),其类群随生育期不同而变化。
植物促生活性检测表明:东乡野生稻根际和组织内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固氮、溶磷、产IAA和分泌铁载体等生物活性的细菌,其中泛菌属为优势的多功能促生细菌,对泛菌属的两株促生菌T2.1和TS4进行回接显示,T2.1和TS4菌株具有较好的促进栽培稻生长的特性。此外,根际和内生促生细菌数量和植物促生活性在东乡野生稻生育期的变化趋势是从秧苗期开始上升,抽穗期到达高峰,成熟期下降。这表明东乡野生稻蕴含较丰富的根际和内生可培养细菌种群多样性,是丰富的根际和内生促生细菌资源库。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11.9
|
|
|
|
1 |
田颖;陈萍;;联合固氮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
2 |
张建栋;王梦亮;刘滇生;;PLFA方法对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3 |
谢达平,雷,彭道林,黄祖民,刘丽萍;微生物菌肥的作用机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4 |
关秀清,杜千有,于井朝;内蒙古草原羊草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草地学报;1997年02期 |
5 |
赵光;王宏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1期 |
6 |
刘占良,翟红,刘大群;植物根际的微生物互作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
7 |
杜立新,冯书亮,曹克强,王容燕,冉红凡;枯草芽孢杆菌BS-208和BS-209菌株在番茄叶面及土壤中定殖能力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8 |
李雪玲;亮毛杜鹃根际真菌与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9 |
姚拓;促进植物生长菌的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2年04期 |
10 |
冯月红,姚拓,龙瑞军;土壤解磷菌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3年01期 |
|
|
|
|
|
1 |
陈活龙;;东乡野生稻情况初报[J];农业考古;1990年02期 |
2 |
谢建坤,万勇,肖叶青,陈大洲;东乡野生稻核基因组SSLP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3年Z1期 |
3 |
陈大洲,肖叶青,皮勇华,邬文昌,胡兰香,罗世友,谢金水;东乡野生稻耐冷性的遗传改良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4 |
朱德瑶,万勇,沈显华,潘皓,丁效华;东乡野生稻原生质体再生小植株[J];江西科学;1995年03期 |
5 |
肖晗,应存山;东乡野生稻自然群体内的形态性状变异调查 [J];中国水稻科学;1996年04期 |
6 |
陈大洲,肖叶青,赵社香,皮勇华,熊焕金,罗利军;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寒性的遗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7 |
戴菲;黄运红;彭伟梦;李鹿鸣;龙中儿;;东乡普通野生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
8 |
褚启人,章振华;中国东乡野生稻的粗线期分析及其与普通栽培稻的亲和性[J];遗传学报;1984年06期 |
9 |
谢建坤,陈大洲,肖叶青,罗世友,郑康乐,庄杰云;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东乡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8期 |
10 |
戴菲;黄运红;彭伟梦;李鹿鸣;龙中儿;;东乡普通野生稻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