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全面实施,教师又要面临新一次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或改良。在新课程标准总目标里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当前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思想中的体现。教师应如何理解和实施这一理念,笔者认为不必去花大力气研究这些理论,只需把握住语文教育的精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和教师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不愁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又是我国先贤圣人所创造、推崇和经过后人检验完全符合育人原则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不需要占用宝贵教学时间去学习新理论的情况下,创新应用前人留下的先进经验达到育人的目标呢?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推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众所周知,孔子创办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学,他开创了众多教学方法,诸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等,其中笔者最重要的且能很好实施的就是因材施教,本文想通过对因材施教的内涵、因材施教的历史、因材施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材施教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几组关系和具体操作等方面的探索,对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国外的教育学家们的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梳理,归纳出具有永恒教育价值的思想,寻找到适合当前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佐之当今的教育观念、理论,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作较系统的研究,来实现对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