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班级管理的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干预研究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或校园周边环境中发生的学生之间的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利用力量及地位优势通过语言侮辱、暴力行为等对他人造成身体上、心理上的伤害以及财产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往往给被欺凌学生造成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创伤,并且给其留下长期难以抹去的阴影。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XX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调查该校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中欺凌行为的现状,并借助班级管理的手段,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措施并付诸实施,以消除或降低校园欺凌行为。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与班级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校园欺凌与班级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校园欺凌、班级管理、干预进行概念界定,从心理学角度与班级管理角度阐述了有关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干预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关于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调查与分析。采用访谈法了解教师及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发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校园欺凌对学生会造成伤害,但对其伤害的程度认识不到。运用Smith欺凌问卷(小学生版)对三、六年级学生的欺凌行为进行调查发现:校园欺凌现象在三、六年级中普遍存在,三年级的校园欺凌情况较六年级而言更严重,女生参与校园欺凌情况比男生严重,欺凌方式主要是骂人和踢打,欺凌的发生地点以教室和操场为主,大部分学生在遭遇欺凌后不会告诉父母,但会告诉朋友,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告诉教师,有一半左右的学生选择不帮助被欺凌者,对于校园欺凌问题教师与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第四部分是校园欺凌的班级管理干预。这部分包括干预的总体设计、干预的实施过程与干预的结果分析。整个干预过程分为三个层面:班级管理层面、小团体层面、个体层面。班级管理层面的干预主要采取家长会、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及道德与法制课的形式,其中,班会主要包括反欺凌主题班会、友善教育主题班会、欺凌场景中的应对主题班会等,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有自信心训练、人际关系训练、情绪管理等,道德与法制课主要是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小团体层面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体层面主要是家访与个别谈话。经过干预,该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下降,三年级的干预效果比六年级干预效果更好,女生干预效果较男生干预效果好,说明本研究提出的有关校园欺凌干预措施取得一定效果。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是本研究的结论以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