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国际市场势力测度及国际比较
【摘要】: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近几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从供不应求到产能相对过剩、OPEC“卡特尔”趋于松散等重大变化,国际石油贸易格局重新调整。目前OPEC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原油供给方,但近年来北美、俄罗斯原油产能快速增长,全球原油供给市场逐渐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而原油消费市场也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亚太、北美、欧洲成为国际原油消费最集中的区域。据《2017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称,201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7.4%,较上年上升3%。由于国内原油产量下降、炼油能力较快增长等原因,2017年原油净进口量继续较快增长,原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4亿吨,全年净进口量为4.2亿吨,同比增长10.7%。石油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燃料之一,随着中国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保障中国原油进口的贸易利得、提升中国原油贸易的市场势力值得做出进一步的探讨。随着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低,其进口规模下降,中国作为主要石油进口方的地位更为重要,与沙特、俄罗斯以及其他产油国之间原油贸易价格谈判的余地会更大,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原油进口贸易中的定价权或市场势力。我国在原油进口贸易中是否拥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定价能力不仅影响到我国原油进口贸易收益,更与我国的石油安全密切相关,而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又是能否获取国际市场定价能力的关键。对中国石油产业的国际市场势力进行研究,进而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石油定价权直接关乎国家利益,由于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不够完善,中国石油企业和相关投资者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参与经验不足,不能正确把握石油贸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石油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原油进口的市场势力进行实证测度,研究何种因素对一国市场势力和石油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中国石油定价权或市场势力。本文基于拓展的Goldberg和Knetter(1999)剩余需求弹性模型,本文对中美日韩四国原油进口贸易中的国际市场势力进行了国际比较,同时对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两国在中美韩三国的卖方市场势力进行测度和比较。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原油进口贸易中还缺乏国际市场势力;美国页岩油革命带来的国内原油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对其原油贸易带来显著市场势力,但同时也未使卖方获得市场势力;日本完善的原油储备体系弥补了其国内原油供给能力不足的影响,虽不具备显著买方国际市场势力,但也未使其出口方具有市场势力,避免了进口贸易的更高成本;由于韩国高度依赖原油进口且国内原油储备体系不甚完善,因此使得卖方具有显著市场势力;俄罗斯在中国市场拥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势力,沙特在中国市场势力较为微弱;沙特和俄罗斯在美韩两国市场上均不存在市场势力,与之相反,美韩两国对沙特和俄罗斯原油进口存在买方市场势力。石油期货市场和美元汇率是影响国际原油贸易的重要因素;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因素对原油进口贸易价格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来自出口方竞争国家的生产成本因素影响却并不显著。基于所得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