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体系研究
【摘要】:在我国,面对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约束以及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潮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写入“十一五”规划,并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是,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还都处于起步、模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方可克服。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等特征,是国家调控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其作用和力度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也不可替代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在上层建筑的法律领域也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来支持这个伟大的变革。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却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处于核心地位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尚未出台。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全新经济模式,仅仅依靠单项法规或者条例或者微观层面的零星制度是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甚至可能会引发法规之间的冲突,增加彼此之间的协调成本,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体系并确立合理的基本法律制度,这是循环经济的基本保障。
鉴于目前法学界对于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角度不一,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较少,因此,笔者以“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体系研究”为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法解释学和比较法学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相结合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体系,旨在为循环经济法制建言献策。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和结论三个部分。以下分述:
引言部分通过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以及现实状况的介绍,论述研究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体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综述了相关学者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观点;介绍了笔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正文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循环经济,接着通过对循环经济法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循环经济法的概念、性质以及循环经济法律支撑体系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并概括出了循环经济法的四个特点:实现环境公平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行相结合;指导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相结合;制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