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及机理研究
【摘要】:微细电火花加工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宏观切削力很小的加工过程,大大减轻了工具与工件之间的力学负担,并且微细电火花加工可控性好、能加工任何强度和硬度的导电材料,使其在微细轴、微小孔及微三维结构等微细制造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也存在因放电能量及放电间隙微小而导致的放电状态不稳定、加工效率低、电极损耗大的缺点,严重制约着该技术在微细加工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高效率、高稳定性、低电极损耗的新型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以适应微细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
本文查阅了大量的微细电火花加工的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当前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基于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提出了一种新型微细电火花加工方法——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该加工方法通过压电致动器将放电间隙调节装置与放电能量发生装置有机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加工过程中放电问隙与放电状态的自适应调节。该方法原理及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能有效提高微细电火花的加工效率、降低其电极损耗,为高深径比的微小孔及异型孔的加工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有着广阔前景的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
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的加工原理、加工过程及加工特性与常规电火花加工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本文对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的加工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单脉冲放电凹坑的分析,建立了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单脉冲放电凹坑直径的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微小孔加工的材料去除率模型。分别从介质击穿、放电通道形成、放电能量的转换与分配、电蚀产物的抛出、介质消电离等方面对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的放电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电蚀产物的抛出主要是由热爆炸力、磁流体动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能够实现短路自消除,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率,降低系统对微细电火花伺服控制的灵敏度要求;工件与电极之间的周期性自适应伸缩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蚀产物的抛出及工作液的消电离,改善放电环境,从而提高放电状态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增加工具电极与工件之间的火花放电频率,进而提高加工效率。
本文针对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的独特特点,设计并研制了一套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系统。该系统由机械与电气两大部分组成。机械部分主要由花岗岩基座、宏微伺服系统、精密旋转主轴、微细电极的在线反拷及检测系统等部分组成。电气部分主要包括微能脉冲电源、电路检测与反馈回路、接触感知回路等组成部分。
伺服控制系统是微细电火花加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性能优良的伺服控制系统是实现微细电火花加工过程稳定进行的可靠保证。本文研究的伺服控制系统采用压电致动器与直流伺服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宏微结合的方式,既能实现较大行程的进给,又能实现很高的进给分辨率和定位精度。在加工过程中压电致动器利用其高频特性根据放电状态对放电间隙进行自适应调节,使放电间隙始终保持在最佳范围之内,保证电火花高效稳定加工。
微细电极的在线制作与检测是制约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分析各种电极在线制作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切向反拷法实现电极的在线制作。并充分利用机床本身的接触感知功能及数控系统来实现电极直径的在线精确测量。
较高的材料去除率、较低的电极损耗及良好的表面质量一直是微细电火花加工追求的目标。本文围绕微小孔电火花加工过程中各项工艺目标的实现途径,基于正交试验利用信噪比分析法研究了开路电压、电容值、限流电阻、主轴转速、初始进给速度等加工参数对加工时间、电极损耗、表面粗糙度等各项工艺目标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单目标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工艺目标的要求不同,所得到的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也有所不同,甚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引入了灰关联分析法。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信噪比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灰关联度对计算结果进行优化分析,将多目标工艺参数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灰关联度的工艺参数的优化,得到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微小孔加工的多项工艺目标下的参数优化组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信噪比及灰关联度的优化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工效率、加工表面质量,降低工具电极损耗。
系统的试验研究是评价所研制的微细电火花加工系统性能的最佳方法,本文最后针对所研制的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系统进行了加工实验研究。验证了该系统加工微细轴、微小孔及简单微三维结构的能力,充分说明了本加工系统的广泛实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G661
|
|
|
|
1 |
李勇,胡敏,周兆英,郭,严晓敏,邹丽芸,巫仁智;采用蠕动式微进给机构的微细电火花加工装置[J];电加工;1998年02期 |
2 |
周勇,刘正埙;电火花放电加工中工具电极损耗理论研究[J];电加工;1998年04期 |
3 |
刘永红,杨毅,贾宝贤;曲线孔电火花加工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0年04期 |
4 |
宋博岩,赵万生,张宏;绿色电火花加工的概念[J];电加工与模具;2000年06期 |
5 |
高上品;钛合金表面的电火花着色加工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4年06期 |
6 |
朱保国,王振龙;微细轴的电加工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2005年04期 |
7 |
唐勇军,胡富强,王振龙,赵万生;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的最新进展[J];电加工与模具;2005年S1期 |
8 |
刘永红;李小朋;杜建华;于丽丽;纪仁杰;;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电磁兼容技术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02期 |
9 |
周林;王宝瑞;;自成形微细电极制备技术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02期 |
10 |
任忠辉;宋博岩;韩荣第;刘明宇;;电火花微能脉冲电源研究现状[J];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03期 |
|
|
|
|
|
1 |
赵万生;郭永丰;耿春明;;国外电火花加工最新技术[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
|
|
|
|
1 |
徐惠宇,朱荻;国外高深宽比微细结构制造技术的发展[J];传感器技术;2004年12期 |
2 |
卢艳军,林浒,任朝晖,任立义;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开发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
3 |
刘光壮,杨晓冬,迟关心,赵万生;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及其发展状况[J];电加工;1998年01期 |
4 |
狄士春,王振龙,刘维东,韦红雨,赵万生;电极等损耗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J];电加工;1998年02期 |
5 |
李勇,郭旻,李芳;一种微小孔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研制[J];电加工与模具;2001年03期 |
6 |
韩福柱;陈丽;周晓光;国枝正典;;微细电火花加工用脉冲电源技术的基础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05年06期 |
7 |
刘华珍;梁速;顾琳;陈成细;杨凯;;基于PMAC的运动控制系统在微细电火花成形加工数控系统中的应用[J];电加工与模具;2011年04期 |
8 |
孙术发;狄士春;韦东波;吕鹏祥;李兆龙;;基于非共振固有振荡的微细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研究[J];电加工与模具;2012年03期 |
9 |
梁速;徐辉;陈默;康小明;赵万生;卢智良;万符荣;吴强;吴国兴;朱宁;;基于PMAC的商用五轴联动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J];电加工与模具;2012年S1期 |
10 |
付小卫,唐厚君;基于PCI型运动控制卡的Windows数控系统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年08期 |
|
|
|
|
|
1 |
刘广民;张勇斌;郭维强;吉方;;基于CPLD的多模式微能脉冲电源设计[J];电加工与模具;2007年02期 |
2 |
李勇,王显军,郭,周兆英,严晓敏,胡敏;微细电火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8期 |
3 |
李文卓,赵万生,于云霞;微细电火花加工的关键技术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4 |
张勇,王振龙,胡富强,赵万生;微细电火花加工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微细加工技术;2004年02期 |
5 |
张立新;王庆艳;;微细电火花加工用脉冲电源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6 |
赵万生,刘维东,韦红雨,宋博岩;多电极直接驱动的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J];电加工与模具;1997年02期 |
7 |
王振龙,赵万生,狄士春,迟关心;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10期 |
8 |
张勇,王振龙,胡富强,贾宝贤,李志勇,赵万生;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微细电极的制作与检测技术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年08期 |
9 |
张立新;;微细电火花加工用脉冲电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0 |
鲁培;李勇;佟浩;崔晶;周强;;基于RTLinux的微细电火花加工软数控系统设计[J];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