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式驱动无线功率传输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功能愈加增多,对能量依赖也愈加增强,而拖着电缆或携带较大电池使电子产品的在便携性和应用范围方面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使得无线功率传输在近些年成为研究的热点。无线功率传输根据距离可分为三类:远距离电能传输、近距离电能传输和中等距离的电能传输。远距离电能的传输主要通过激光或微波实现,距离可以达到数十或数千公里,甚至更远;近距离电能传输通过电磁感应耦合原理实现了电能不通过电缆的非接触式传输,但距离较近,数十公分或更近;中等距离电能传输则为数米远的电能传输,目前主要通过强谐振耦合原理实现。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中等距离的强谐振式的无线功率传输,距离有数米远,系统主要包含工频电能到高频电能的变换和无线功率收发,主要涉及电力电子的功率变换、电磁场理论和控制理论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强谐振式无线功率传输系统进行了研究。
1.功率因数调整在有源功率因数调整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隔离的无桥有源式功率因数调整线路,线路基于SEPIC拓扑,深入分析了该线路的各种电气特性,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线路具有较高功率因数,同时具有效率高、谐波小和安全性高等特点。针对无源式功率因数调整,填谷式线路是应用比较典型的无源功率调整线路,本文通过对经典的填谷式线路的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增强的填谷式功率因数调整线路,进一步提高功率因素,并大大减小了谐波。
2.逆变线路目前常用电压馈电半桥或全桥逆变线路,由于开关管含有极间电容,电压馈电的桥式逆变线路在导通瞬间会产生较大电流冲击,容易造成非工作开关管的误导通,以及对非工作桥臂也造成较大干扰,本文综合电流馈电和电压馈电两种线路特点,提出了一种电流和电压联合馈电逆变线路,改善了功率开关管的驱动性能,大大减小了导通瞬间的电流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关功耗,同时避免了对其他非工作功率管的干扰,减小了电磁干扰特性,增强了系统安全和稳定。
3.开关管高频驱动本文通过对传统白举供电驱动线路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自举供电开关管驱动线路,使得驱动线路保持了白举供电线路的简单特性,又具有负电压关断功能,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4.强谐振耦合无线功率传输系统的馈电和受电传统馈电主要为线性馈电和开关式直接馈电,线性馈电效率极低,开关式直接馈电线路自身参数对谐振影响和限制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串联-并联组合方式的间接馈电方案,实现了半桥线路的软开关,同时为并联谐振的间接馈电线路提供恒流源,使并联谐振线路避免了开关器件的影响,并且具有较好的谐振性能。在受电方面给出了一种串并联谐振线路在受电线路的应用,使得受电线路具有更好的负载特性,并且避免了受电线圈的阻抗对上一级谐振线路的影响,这一方式也可推广到非阻性负载。
5.谐振式无线功率传输拓扑分析以变压器原理分析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漏感的产生,根据原边和次边采用串联或并联谐振补偿方式不同,衍生出四种拓扑,本文对各种拓扑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种拓扑的电压、电流以及功率等特性,并对其中两种拓扑的频率问题进行了分析。
6.开关式间接馈电的强谐振式无线功率传输的深入分析和优化,在麻省理工学院学院研究团队所提谐振式无线功率传输方案的基础上,对该方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电气特性研究,归纳了多级串联谐振电压、电流和电阻的一些特性,并进一步分析了线圈电感、电容取值以及线圈电磁场和线圈匝数等参数,使之优化得到更大的传输功率和传输效率。
|
|
|
|
1 |
曾勤谦,华宏星,韩祖舜;梁结构耦合点处的振动功率传输关系[J];振动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
2 |
程银珠;一种宽输入范围的开关式稳压电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3 |
张恒庆;温度变化对天线罩功率传输的影响[J];制导与引信;2002年03期 |
4 |
梁波,于铁利;提高晶闸管触发与封锁性能的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5 |
游建军,杨翰深;一类多端口网络系统实现最大功率传输的必要性定理[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6 |
伍利;姚李孝;彭金宁;;基于线路最大传输功率的配电网网络重构[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年09期 |
7 |
林大渊;梁肇基;王景祜;朱仙鼎;;关于内燃机功率传输机构问题的初步探讨[J];内燃机学报;1985年04期 |
8 |
田社平;陈洪亮;;关于正弦稳态功率传输的讨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年06期 |
9 |
刘晓翔,朱明节;关于一种多端口网络最大功率传输问题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10 |
胡青;杨炳玉;;网形结构电力系统中功率传输的建模与仿真[J];机电信息;2009年36期 |
11 |
王志安;对自耦变压器升压状态功率传输的分析[J];邯郸师专学报;1995年Z1期 |
12 |
柳明,吴捷;功率传输中的分叉[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年09期 |
13 |
刘见华,金咸定;梁结构耦合点的振动功率传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
14 |
王冠;吕鑫昌;孙秋芹;李庆余;李庆民;;半波长交流输电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6期 |
15 |
袁继敏;李小玲;魏建国;曹太强;;光伏发电系统软开关并网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9期 |
16 |
刘淳;张兴;谢震;;柔性直流输电的系统实验[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
17 |
陈磊;唐跃进;陈楠;宋萌;石晶;程时杰;;空心超导变压器参数设计对可控阻抗型限流器性能的影响[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06期 |
18 |
胡清兰;;一端开口内有介质窗口的波导功率传输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
19 |
Trovk P R;邓泽岩;;用于对植入电子装置进行经皮功率传输和数据通讯的 E 类驱动器[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2年05期 |
20 |
赵建民,苏学明,王世贤,王贤武,杨维青,张智明;HIRFL注入器高频腔体与高频机的匹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