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基建工作信息化管理并不存在自身特有的模式,是原有模式的信息化处理。本研究致力于弄清楚高校基建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如何实现,而非创建某种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信息化与全球、全行业信息化发展同步,是高校基建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高校基建工作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以及管理效益的提高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基建工程也日益增大,使得基建部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基建部门工程责任增大,根据不同的工程选择与之匹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基建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受到多种问题制约,主要的问题有:项目投资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效率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等。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三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基建成本控制监督管理模式、基建质量控制监督管理模式和基建工期控制监督管理模式。这些模式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针对性,主要是湖南省的高职教育领域,对于外省的各高校甚至是本省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有多大的普适性存疑。同时,这几种模式的概括并代表所有的模式,概括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模式亦可不同。
西方国家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起步较早,尤其是在对应的管理理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其中比较传统、早期的管理模式包括:D-B模式、CM模式、EPC模式、PMC模式、BOT模式、Partnering模式、Project Controlling模式以及NC模式等。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最早开始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项目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整个行业中也起步较晚。1981年,我国第一次采用了国际招标的方式从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鲁布革水电站,该项目也是我国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最早的一个建设工程。我国基建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有D-B模式、EPC工程项目管理模式、PMC项目管理模式、BOT模式和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等。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整体水平都在发生急剧变化。今天,信息技术的利用已经渗透到了整个工程管理行业,给提高我国工程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工作信息化要关注和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采用一个能适应各种模式管理的通用框架,二是要以获得成效为出发点,三是要同时解决周边问题,是信息化工作具有全面性、规范性、可验证性和最大限度的公开性等等。
基建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目标影响、参与方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影响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自然地涵盖工程投资量、工期和质量影响,行政管理部门影响,承包商影响,监理工程师影响,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影响,合同影响,项目规模影响,地域特点影响等十大因素。各高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因素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湖南现代物流职院学生公寓综合楼工程项目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对工程的各种信息进行严格分类并通过多种途径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得该工程的工期大为缩短,知晓信息的人更多,管理更完善,工程质量更有保障。
信息化管理模式对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最终成效如何,基于模式本身的优点相关,也与高校基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关,一种好的管理模式固然重要,但没有一群忠实的执行者也会成为泡影。模式重要,如何执行这种模式、准确抓住这种模式的精神并使之得到有效实行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