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载流子迁移的因素和多元环分子激发态质子转移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主要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与光谱实验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有机半导体材料载流子迁移性质的因素以及含不同多元环氢键的分子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反应的机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Marcus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烷基取代和N、O、S三种元素对有机半导体材料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首先,通过比较bistetracene(BT)分子烷基取代前后结构的重组能、电子耦合及分子间相对距离的大小,发现烷基取代对分子重组能的影响较小,反而可以增强分子间的电子耦合,进而提高了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随后,我们又选取了结构中含有N、O、S三种元素的N,N'-dioctyl-NDTI(C8-NDTI)分子。通过比较N、O、S三种元素分别对分子重组能、键长及分子轨道的贡献,我们发现:O原子能降低C8-NDTI分子空穴迁移过程中的重组能,也能增加其相邻分子间的电子耦合;S原子则对C8-NDTI分子电子迁移过程中的重组能有减弱效果;而N原子在C8-NDTI分子电子和空穴迁移过程中均无明显贡献。(2)使用TDDFT方法研究了含五元环分子内氢键的2-(6’-hydroxy-2'-pyridyl)benzimidazole(BI)分子在乙腈、水和乙醇三种不同溶剂环境下的ESPT过程。通过几何优化、势能曲线分析,我们发现在非质子溶剂乙腈中,BI分子在基态和激发态都存在难以跨越的高势垒(18kcal/mol)。也就是说,在乙腈溶剂中BI分子是不能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反应的。随后,使用一个水分子或乙醇分子作为桥梁,构建了 BI分子与溶剂分子的分子间氢键。通过对两个分子间氢键的扫描优化,我们发现水分子或乙醇分子都可协助BI分子跨越较小的势垒(7~9kcal/mol)发生ESPT反应。同时证明了上述ESPT反应是分步反应机理。(3)使用多种泛函方法研究了含两个六元环分子内氢键的doxorubicin(DXR)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双质子转移反应过程。首先对DXR分子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模拟,发现了两个实验上未观测到的单质子转移互变异构体的荧光峰(578nm和572nm)。然后通过对势能曲线的分析,发现DXR分子可以分别沿着两条连续的单质子转移路径分步进行转移,并且这两条转移路径是竞争关系。而以协同的方式进行DXR分子激发态双质子转移则因较高的势垒而被排除。(4)使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合成并表征了含非平面七元环分子内氢键的 3-(2-(4-(dimethylamino)phenyl)benzothiazol-4-yl)-4-hydroxybenzon-itrile(HBN)分子。通过分析实验观测到的荧光光谱数据,我们发现HBN分子在水中可以实现ESIPT过程,而在有机溶剂中无法实现。随后扫描的势能面也证明了 HBN分子可以发生ESIPT反应这一结论。此外,将葫芦脲[7]分子加入到HBN水溶液中,发现可抑制其ESIPT反应;而后加入金刚烷分子,HBN分子的ESIPT反应过程得以恢复。由此实现了葫芦脲[7]-金刚烷对HBN分子ESIPT反应过程的调控。
|
|
|
|
1 |
郭文莎;张娜;邹超;刘新;郑海荣;;基于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的氨基质子转移成像[J];集成技术;2016年04期 |
2 |
任志勇;易平贵;汪朝旭;于贤勇;向俊峰;刘武;李桃梅;;2-(2,5-二羟基苯基)-4(3H)-喹唑啉酮质子转移及七元瓜环限制作用的理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
3 |
郝艳雷;易平贵;于贤勇;汪朝旭;郑柏树;李筱芳;任志勇;陶洪文;;苯硫酚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效应的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6年02期 |
4 |
周子彦,吴学,苏忠民,谢玉忠,潘秀梅,丁文兵;3,6-二羟基哒嗪质子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22期 |
5 |
易平贵;刘峥军;汪朝旭;侯博;于贤勇;李筱芳;;碱(土)金属离子与2-(3′-羟基-2′-吡啶基)苯并噁唑阳离子-π复合物及其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12期 |
6 |
魏徵;肖玲;李红霞;;测定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的方法[J];实验室科学;2013年06期 |
7 |
彭洪亮;于贤勇;易平贵;汪朝旭;李筱芳;王涛;周继明;;2-(3-巯基-2-吡啶基)苯并咪唑分子内质子转移及溶剂化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
8 |
李明尚;任维义;贺梓淇;;3发色团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年02期 |
9 |
李瑜;朱金华;文庆珍;李红霞;肖玲;;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测定方法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年01期 |
10 |
朱秋玲;安贝贝;郭续更;;一个新的氨基型氢键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
11 |
徐昊浩;刘松松;张慧;周勇;宋玉志;;理论研究4′-甲氧基-3-羟基黄酮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4期 |
12 |
易平贵;彭洪亮;于贤勇;李筱芳;汪朝旭;王涛;周继明;;2-(2-巯苯基)苯并噁唑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电子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
13 |
阳茜;刘存飞;刘梦琴;唐斯萍;胡萌;韩路娇;唐东晴;谷标;;一种基于分子内质子转移发色团的硫化氢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20年06期 |
14 |
刘宇辉;苏昕;;氢键加强引起的链式激发态多质子转移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
15 |
朱士荣,张绍雨,潘忠孝;激发态质子转移光谱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1期 |
16 |
张慧;刘爽;徐昊浩;周勇;宋玉志;;4'-n,n-二甲基氨基-3-羟基黄酮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3期 |
17 |
徐百元;易平贵;汪朝旭;于贤勇;刘峥军;侯博;郝艳雷;;2-(2-羟苯基)苯并咪唑-碱(土)金属离子π复合物的电子结构及其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