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凝气体对于珠状凝结管凝结换热影响的试验研究
【摘要】:本文从不凝气体对凝结换热的影响和珠状凝结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并总结了前人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台。从不凝气体对珠状凝结和膜状凝结换热特性的对比影响、凝结换热汽侧流场和热力特性的数值模拟两方面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
凝结换热有两种形式:珠状凝结和膜状凝结。目前工业中换热设备实现的主要是膜状冷凝。相对于膜状冷凝,珠状冷凝是一种更高效的换热方式,其冷凝换热系数比膜状冷凝要提高1~2个数量级,如果能够在工业应用中实现该过程,将会大幅度的减少换热面积,从而既能获得节能效果,又能降低设备成本,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另外,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很多,而不凝结气体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不凝气体对凝结换热的影响成为节能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凝汽器仿真实验台,实验台分两个实验段,其内分别安装了等离子管束和普通铜管管束,以此分别实现珠状凝结和膜状凝结。实验采用电锅炉产生蒸汽模拟汽轮机排汽,在实验段内与冷却管束进行凝结换热。空气在实验段处于真空状态下经气体流量计倒吸进入测试段,以研究漏空气量对两种凝结换热特性的影响。循环水流过管束,将蒸汽的热量带出系统。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对整个系统进行了严格的气密性检验。
实验结果表明,漏空气量对实现珠状凝结和膜状凝结的仿真凝汽器各热力参数,如凝汽器压力、端差、管壁温以及凝结换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漏空气量对凝汽器参数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当漏空气量小于临界值时,凝汽器压力、端差和壁温近似保持不变,传热系数则略有下降;当漏空气量大于临界值时,随着漏空气量不断增大,凝汽器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凝汽器压力、壁温和端差急剧上升,传热系数迅速变小。
实验结果还表明,等离子管束的换热效果明显高于普通铜管管束,这主要是因为等离子管束比黄铜管束有更低的表面自由能,管壁实现了珠状凝结。相对于普通铜管,其汽侧凝结换热系数可以提高2~10倍,总换热系数可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K124
|
|
|
|
1 |
李勇,田智能,李岩峰,叶荣学;汽轮发电机组故障预测模型分析比较及应用[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2 |
干昌琦,田鹤年;凝气器漏入空气量的计算与试验研究[J];电站辅机;2000年03期 |
3 |
魏保太,乔跃明,刘靖,员雪燕;R-113-空气系膜状凝结放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
4 |
魏保太,乔跃明,刘靖;非均匀浓度氟里昂蒸汽-空气物系体积力膜状凝结放热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
5 |
魏保太,单国梁,刘靖;R_(11)/R_(113)非共沸混合工质竖管内膜状凝结换热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1期 |
6 |
魏保太,员雪燕;氟里昂蒸汽-不凝性气体物系纵翅强化表面膜状凝结换热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0年01期 |
7 |
罗棣庵,黄良璧;含不凝气(空气)的水蒸汽在波纹槽道内凝结换热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2年04期 |
8 |
张茂义;漏入空气对凝汽器运行特性影响的研究[J];华东电力;2001年08期 |
9 |
陈翔宇;影响凝汽器真空的因素及效应[J];湖南电力;2000年06期 |
10 |
卢绪祥,李录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凝汽器运行状态评价[J];汽轮机技术;2001年05期 |
|
|
|
|
|
1 |
郑连云,陈胜鑫;R32/R134a替代电冰箱制冷工质R12的可行性分析[J];包钢科技;2001年02期 |
2 |
王志武,原素芳;黄铜腐蚀速度与Cl~-浓度的关系[J];材料保护;2004年10期 |
3 |
王虹;;凝汽器水室防腐新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6期 |
4 |
王玉禄;于香;;电站凝汽器胶球清洗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6期 |
5 |
罗,赵晓彤,徐志明,郭东霞;汽轮机低压缸效率的在线计算[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6 |
吴喜军,方瑛,李凯;真空系统严密性试验对汽轮机热经济性的影响分析[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7 |
曹丽华;陈洋;李勇;孟芳群;周云龙;;考虑小机排汽的凝汽器喉部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8 |
陈丹丹;张秋实;陈福;;基于C++Builder的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9 |
孙灵芳,杨善让,王建国,徐志明;凝汽器冷却管积垢状态监测仪的研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0 |
金建国,田利民,宋克,李紫冬;管束布置方式对凝汽器传热效果影响的评价方法[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
|
|
|
|
1 |
韩东太,郑英姿,汪玉萍;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为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应用技术[J];节能与环保;2004年01期 |
2 |
孙灵芳,杨善让,王建国,徐志明;凝汽器冷却管积垢状态监测仪的研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3 |
张慧明,王娟;采用清洁燃料控制燃煤工业锅炉SO_2污染——中国燃煤工业锅炉SO_2污染综合防治对策(二)[J];电力环境保护;2004年04期 |
4 |
王佩璋;大型燃煤空冷电厂实施节水最大化、废水零排放[J];电力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
5 |
李武全,安旭东,徐海云;火力发电厂耗水指标调研报告[J];电力建设;1999年11期 |
6 |
王文兵;电厂循环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力建设;2000年10期 |
7 |
杨旭中;关于火电厂取水定额的几点认识[J];电力建设;2003年07期 |
8 |
马学虎,徐敦颀,林纪方;实现水蒸汽滴状冷凝的表面材料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
9 |
张莉,黄兴华,陈汉平,姚秀平,沈坤全,王启杰;准三维数值仿真方法在凝汽器改造中的应用[J];动力工程;1999年03期 |
10 |
崔国民,蔡祖恢,李美玲;凝汽器喉部内置低压加热器的合理布置研究[J];动力工程;2001年03期 |
|
|
|
|
|
1 |
徐葆华;凝汽器传热计算方法分析[J];动力工程;1981年03期 |
2 |
黄文虎,夏松波,姜兴渭,徐世昌,汪光明;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展望及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中的应用[J];动力工程;1988年02期 |
3 |
汪健,倪维斗;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凝汽器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动力工程;1997年01期 |
4 |
忻建华,叶春,陈汉平,钟芳源;300MW 汽轮机高压缸通流部分故障的热参数模糊诊断[J];动力工程;1997年03期 |
5 |
干昌琦,田鹤年;凝气器漏入空气量的计算与试验研究[J];电站辅机;2000年03期 |
6 |
魏保太,乔跃明,刘靖,员雪燕;R-113-空气系膜状凝结放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
7 |
魏保太,乔跃明,刘靖;非均匀浓度氟里昂蒸汽-空气物系体积力膜状凝结放热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
8 |
胥传普;汽轮机低真空运行故障原因分析及诊断[J];江苏电机工程;1993年03期 |
9 |
李录平;凝汽器低真空运行的原因及模糊诊断[J];汽轮机技术;1993年05期 |
10 |
王爱军,张小桃,王培红;回热系统运行能损在线数学模型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