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暂态行波的配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
【摘要】:国内外中压配电网广泛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包括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高阻接地)运行方式,以避免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又称小电流接地故障)时跳闸,造成供电中断。对于小电流接地故障,由于故障电流微弱、电弧不稳定等原因,接地故障点的定位比较困难,一直缺乏可靠的故障定位方法;对于短路故障,目前对其定位的诸多方法多不具有自动定位功能。因此,小电流接地系统线路故障的快速自动定位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线路故障瞬间产生的暂态行波信号,根据双端行波故障测距原理实现配电线路小电流接地故障及短路故障的快速准确定位。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
(1)系统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线路各种类型故障行波的暂态特征以及行波在配电线路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对故障行波暂态特征的分析发现,尽管小电流接地故障发生后线路稳态线电压和负荷电流保持不变,但其故障暂态过程仍然产生行波线模分量;相间短路故障暂态过程也产生行波线模分量,这样各种类型故障都可以利用参数较稳定的行波线模分量作为故障测距信号。通过对行波在配电线路中的传播特性分析发现,行波在配电线路中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折射和反射,从而单端行波故障测距原理不适合于结构复杂的配电线路。
(2)确定利用双端行波故障测距原理实现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提出基于时间中点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新方法,并给出了算法实现过程,解决了配电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波速度不连续的问题。在分析行波在配电线路末端反射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配电线路不同的结构特点,提出了“电压—电压”、“电流—电压”、“电流—电流”三种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模式。
(3)提出利用配电变压器传变行波,解决配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中线路末端信号不易获取的难题,并对配电变压器的行波传变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暂态行波信号,配电变压器具有较快的上升时间和较高的截止频率,从而证明配电变压器能够有效传变行波波头信号,满足行
|
|
|
|
1 |
邓军波,施围;输电线路接地故障行波测距新方法[J];继电器;2000年08期 |
2 |
王俊勇,张保会;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测距新算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0年03期 |
3 |
邰彬;;行波测距技术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上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0年11期 |
4 |
龚林春;黄挚雄;;基于小波模糊神经网络配网馈线故障测距的研究[J];中国电力;2008年02期 |
5 |
王先明,陶时伟,陶冶,蔡德礼;小波变换奇异性在电力系统行波故障测距中的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6 |
季涛;孙同景;徐丙垠;陈平;薛永端;;配电混合线路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
7 |
海涛;高翔;骆武宁;徐嫣;;基于小波变换的电力线路故障行波测距[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6年07期 |
8 |
徐青山;陈锦根;唐国庆;;考虑母线分布电容影响的单端行波测距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02期 |
9 |
聂建元;余晓鸿;;免疫支持向量机在故障测距中的应用[J];华中电力;2011年03期 |
10 |
余晓丹,刘众仆,王钢,贺家李;应用模糊神经网络实现故障测距[J];中国电力;1998年03期 |
11 |
毛为民,鲁德峰,肖祥;新颖实用的两端量线路故障测距算法的研究和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0年02期 |
12 |
李冰;覃剑;雷林绪;孙爱春;鹿洪刚;刘靖;;基于小波变换技术的混合电流电压行波测距系统在750kV输电工程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2006年06期 |
13 |
李炜;刘文莉;陈玉武;赵中玉;;关联维在高压输电线故障检测与测距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0年02期 |
14 |
周大敏,冯璞乔,易良廷;一种使用两端电气量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新算法[J];电网技术;1997年07期 |
15 |
李志民,李艳,陆拯,陈学允,牛春喜;利用单侧信息的双回线非跨线故障的测距新算法[J];电站系统工程;2000年05期 |
16 |
安艳秋
,高厚磊;利用正序故障分量的双端量精确故障测距算法[J];山东电力技术;2002年06期 |
17 |
王玉梅;季涛;;煤矿35kV配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6年10期 |
18 |
束洪春,陈学允,许承斌;多端辐射状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一种实用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02期 |
19 |
徐丙垠;高压电缆护层故障测距新方法[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20 |
;高精度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系统研制成功[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