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
【摘要】:
民俗学史是民俗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重视对民俗学史的研究,特别是新时期民俗学史的研究。我国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7年的时间。
1978年到1985年为民俗学恢复和起步阶段。这个时期,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各地开展了地名志、地方志的撰写与田野调查,民俗学基本理论著作的问世,都为社团组织的发展与基层民俗学队伍形成,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6年到1993年为民俗学稳步发展阶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民俗旅游与民俗学的应用性研究,包括民俗学研究的当下意义、民俗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商品化等问题,得到了学科理论上的重视。
1994年到2000年为民俗学蓬勃发展高潮阶段。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弘扬为民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其他相关学科也大量介入民俗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活动频繁,为新时期民俗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队伍、新的视野和新的研究方法。这个时期,民俗学基本理论体系建立和不断丰富、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学位点的大面积设置、民俗研究成果累累。民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2001年到2006年为民俗学发展成熟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给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整合了研究力量,研究课题大大增加,民俗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青年队伍成为主力军为民俗学专业人才培养改变了民俗学研究队伍的基本结构,民俗学理论研究得到大的突破,民俗学学科建设日臻完善,民俗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入了正规、规范的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民俗应用、民俗知识普及等工作也进展顺利,通俗民俗学出版物成为热点、民俗学进大中小学课堂。
总之,新时期民俗学发展是与时代的需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推动、学科建设的努力、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等分不开的,研究其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不但得到一些学科建设的启迪,更能够弄清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要求。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民俗学,推动中国民俗学走向世界。
|
|
|
|
1 |
理查德·多尔逊;田小杭;;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2 |
萧放;;钟敬文与历史民俗学的学科建设[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3 |
钟敬文;;序言[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4 |
柳田国男;关敬吾;王汝澜;;民俗学研究的出发点[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5 |
高桑守史;陈秋帆;;日本民俗学方法论[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6 |
叶春生;;访学东瀛忆吾师,再说一国民俗学[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马知遥;;热爱从热爱民俗开始[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
8 |
万建中;;钟敬文先生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贡献[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叶大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应用民俗研究[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10 |
上野和男;陈秋帆;;都市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