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介入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肝癌动物模型,观察瘤内注射不同剂量MAA对~(32)P胶体全身扩散的阻滞效果以及瘤内注射较大剂量~(32)P胶体对移植瘤的治疗效果,为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在60只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_(22)肝细胞癌细胞,10天后接种部位可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
2.把60只荷肿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进行药物注射,第1组只注射~(32)P胶体1.85MBq;第2组先注入1×10~4颗粒的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第3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第4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32)P胶体18.5MBq。
3.在完成注射后第30分钟、24小时、48小时、8天和16天时,从各组中随机取出3只小鼠,测定第3、4组小鼠肿瘤的直径,用摘眼球法取血,处死小鼠后对第4组小鼠进行全身显像,并取出各组小鼠的肿瘤、心、肝、脾、肾、肺和一段脊椎骨,称重,测定肿瘤、100μl血液及各器官的放射性。
4.对第4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
1.~(32)P自肿瘤向血液中的扩散主要发生在用药后的早期阶段,MAA可以阻止~(32)P的扩散,增加其瘤内滞留率。
2.MAA的阻滞作用与注入的MAA颗粒数量成正相关,而与~(32)P胶体的注入量则成负相关关系。
3.~(32)P胶体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对于直径约1cm的肝肿瘤,注入1.85MBq的~(32)P胶体不能抑制肿瘤的生长,18.5MBq ~(32)P胶体可使肿瘤缩小20%,对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作用。
4.第3组小鼠组织学表现为大部分肿瘤细胞生长良好,内有局灶性肿瘤细胞坏死,第4组小鼠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性坏死。
结论
直接向瘤内注入一定数量的MAA,再注入所需剂量的~(32)P胶体,是治疗晚期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第二部分: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瘤体内注射MAA和~(32)P胶体内照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
方法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
结果
1.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AFP水平下降:组织学示治疗区肿瘤组织完全或部分坏死、纤维化。
2.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1%,其中CR15.6%,PR62.5%,SD18.8%,PD3.1%。8例治疗后行二期手术。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1.9%、40.6%,中位生存期16个月。
3.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无显著变化。
结论
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MAA和胶体~(32)P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证广。
第三部分: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实验通过荷肝癌小鼠模型,重点研究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的瘤内滞留和体内分布的药代动力学,并观察瘤内注射大剂量~(153)Sm-树脂微球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试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_(22)细胞,10天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cm的种植瘤。
2.选择66只成瘤大小均匀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48只,为体内分布研究组,每只小鼠经皮穿刺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18.5MBq/0.1ml;第2、3组各6只为治疗组,分别瘤内注入~(153)Sm-树脂微球370MBq/0.1ml及555MBq/0.15ml;第4组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
3.在注射后第30min、1.5h、2h、4h、8h、24h、2d、3d、4d、6d、8d、10d共12个时间点,从第1组中随机取出4只小鼠,处死,获得血液、肿瘤、心、肝、脾、肾、肺、骨骼、肌肉9种测量样本,称重,测量放射性计数,并计算各器官/组织的%ID、cpm/g和%ID/g。第2、3、4组于注射药物后的第4、8、12、16和20天,分别测量其肿瘤的长径和宽径,计算肿瘤缩小率,并麻醉小鼠进行全身显像。
4.第2、8和20天处死2、3、4组小鼠各两只,取肿瘤制作病理切片,并计数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结果
1.~(153)Sm-树脂微球瘤内注射后主要滞留在肿瘤组织内,30min的滞留率为94.34%,第8天时滞留在肿瘤内的放射性仍高达62.2%。
2.少量~(153)Sm可以自瘤内注射部位弥散入血,这主要发生在药物注射后的早期阶段,后期扩散速度和数量都明显降低。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身放射性分布以肺脏为最高,但其量甚微,最高放射性计数仅占注射量的1.62%,且清除速度较快,不会对肺脏造成损害。其它组织器官的微弱放射性可能主要来自脱标游离的~(153)Sm。
3.肿瘤缩小率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瘤内注射370MBq和555MBq ~(153)Sm-树脂微球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555MBq组的治疗效果好于370MBq组。一次瘤内注射~(153)Sm-树脂微球的治疗作用在第8天时最好,以后则逐渐减弱。
4.在瘤内注射370MBq和555MBq ~(153)Sm-树脂微球的20天内,荷瘤鼠外周血象未受明显影响。
结论
~(153)Sm-树脂微球是一种理想的新型介入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
|
|
|
1 |
李贵明;胡炳蔚;;短柄乌头急性中毒——乌头碱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2年03期 |
2 |
王仁;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死后变化[J];日本医学介绍;1993年03期 |
3 |
白红升,杜进,程震,樊红强,王凡,陈大明,金小海;~(153)Sm-骨膦(Cl_2MDP)的制备和初步动物实验[J];核技术;1997年11期 |
4 |
余江南,徐希明,傅海珍,陈红霞,柳春华,张钧寿;HPLC研究以白蛋白微球为载体的氟尿嘧啶鼠体内分布[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12期 |
5 |
匡长春,何文,罗顺德,宋金春;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在小鼠体内分布及肝靶向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06期 |
6 |
李忠思;张小娜;陈方;鲁澄宇;许卫铭;吴铁;揭新明;;HPLC法测定头孢硫脒大鼠体内分布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0期 |
7 |
谭成;俞惠新;林秀峰;杨勇;张莉;陈波;宋翠翠;曹国宪;王正武;;藤黄酸的标记及其小鼠体内分布实验[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8年01期 |
8 |
王树斌;袁飞;彭志平;李少林;孙世良;罗弋;宋琳;;EGF偶联白蛋白靶向纳米载体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8年09期 |
9 |
杨建玲;刘彦雪;胡志成;;依托泊苷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体内抗癌活性及在小鼠体内分布[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24期 |
10 |
万丹晶,钟高仁,徐培康,朱建华;~(99)Tc~m-DTPA-Folate的制备及其荷瘤裸鼠体内分布[J];核技术;2004年04期 |
11 |
陈彤;侯世祥;孙毅毅;郑瑀;;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制备及其经皮吸收分布规律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6期 |
12 |
杨勇;奉建芳;祝林;罗杰英;;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年05期 |
13 |
黄铁军;张永学;刘志恒;;~(131)I-D_2C_5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实验[J];华中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
14 |
胡亚楠;刘鉴峰;褚丽萍;王彦;牛惠生;李怀芬;赵明辉;;重组脂联素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小鼠体内分布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年04期 |
15 |
王朝虹;王志萍;杨志立;许四;孔令保;;HPLC法测定百草枯急性中毒大鼠的体内分布[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
16 |
周亮;汤京龙;邵安良;周国凤;李中良;李莉;奚廷斐;;纳米银凝胶在体内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年03期 |
17 |
杜建平,陈济民;月见草油乳剂的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探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18 |
韩立波,李亚明;还原抗肺腺癌单抗~(99m)Tc直接标记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
19 |
罗正杰;生命中不可无硒[J];健康大视野;1998年02期 |
20 |
邵波;艾国平;王军平;刘晓宏;肖燕;冉新泽;开丽;粟永萍;;新型升血小板因子静脉注射在小鼠体内的靶向性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6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