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助渗铝机制和渗铝层组织结构与性能表征
【摘要】:
用自行研制的机械能助渗装置,对机械能助渗铝的渗剂配方、温度、时间、滚筒转速、渗剂装入量、滚筒直径、渗剂粒度、冲击粒子等工艺因素对机械能助渗铝速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
应用金相分析、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等现代分析方法,研究和分析了机械能助渗铝层的组织结构、形貌、化学成分分布;分析了机械能对试样基体微观缺陷的影响。
利用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分析了机械能助渗铝化学反应过程的方式、步骤;考察了机械能助渗铝过程中渗剂反应、活性原子吸附、扩散三个主要环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从而确定了整个助渗过程的控制环节和非控制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机械能助渗铝机制的理论模型。
分析测试了机械能助渗铝层的显微硬度、耐腐蚀性、抗高温氧化性等性能以及机械能助渗铝层对基体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论表明:
1、选择适宜的供铝剂、催渗剂和填充剂,机械能助渗可以在500-650℃的低温下得到厚度均匀、组织致密的渗铝层,渗铝层厚度可以达到250μm;渗速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粉末高温渗铝(900℃以上)的速度。但渗层中形成疏松孔洞的倾向较大。
2、渗铝温度越高,渗速越快。如果填充剂颗粒较细,当渗铝温度大于650℃时,铝粉熔化,渗剂流动性差,渗铝速度反而下降。因此机械能助渗铝温度应控制在500-650℃。如果填充剂颗粒较粗,铝粉熔化基本不影响渗剂流动性。在700℃机械能助渗铝渗速很快,08F钢渗铝层厚度达到500μm,但渗剂中的铝粉粘结成很大的铝球,浪费铝粉。渗层厚度与保温时间基本成抛物线关系。滚筒转速在8r/min、滚筒内空隙达到1O%时,渗速最快。
3、渗铝层内部组织主要是由Fe_2Al_5相构成,Fe_2Al_5相呈柱齿状向基体内生长。渗铝层中还存在少量FeAl、Fe_3Al等铁铝化合物及非晶态合金相,在Fe_2Al_5相和基体之间没有FeAl、Fe_3Al等独立成层的低铝相区,没有形成晶粒粗大的含铝α-Fe相过渡区。
4、渗铝层表面组织是在Fe_2Al_5相表面断续分布着Al_2O_3、FeO以及(FeO)_n·(Al_2O_3)_m等氧化物颗粒;这些氧化物颗粒先于Fe_2Al_5相生成。
5、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渗铝层厚度下降;1Cr18Ni9不锈钢、金属钛、镍表面机械能助渗铝也能得到渗铝层,渗铝速度远低于低碳钢;在铜表面机械能助渗铝未能得到渗铝层;在镁表面机械能助渗铝得到的渗铝层很脆,容易剥落。
6、在500-700℃,粉末渗铝过程在热力学上是自发过程;在反应、吸附、扩散三个过程中,渗铝剂中反应产生活性铝原子的过程是反应控制的主要过程。
7、机械能助渗的机制是由于渗剂颗粒之间相互冲击、摩擦提高了供铝剂的化学活性,增加了渗剂各组分之间、供铝剂与渗件表面之间的接触机会,加速了渗剂反应,使活性铝原子浓度大大提高。渗剂和渗件之间的相互冲击、摩擦使表面氧化膜变得不连续,净化了渗件表面,有利于活性原子吸附,也有提高渗速的作用。
8、催渗剂NH_4Cl产生的HCl并不能完全清除试样表面的氧化铁薄膜,活性铝原子首先进入Fe_2O_3薄膜中夺取氧原子生成Al_2O_3,铁元素被还原,但铁原子并没有与铝结合为铁铝化合物,而是以FeO的形式存在,在渗层表面形成了(FeO)_n(Al_2O_3)_m氧化物颗粒。
9、机械能渗铝层的显微硬度达到980HV_(0.1);具有良好的耐NaCl、H_2S、H_2SO_3、HNO_3等腐蚀介质腐蚀的性能和高的抗高温氧化性。材料经过机械能助渗铝后,基体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工件变形小,可以应用于形状复杂的工件。因此机械能助渗铝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1 |
王修春;董瑞华;李木森;孙希泰;李庆刚;;机械能助渗铝工艺与助渗机理分析[J];金属热处理;2007年12期 |
2 |
王修春;李木森;孙希泰;董瑞华;李庆刚;;低温生成Fe-Al金属间化合物覆层组织结构分析[J];山东科学;2009年05期 |
3 |
张芬,耿浩然,陈广立,陈俊华,田宪法,宋亮;快速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C_f/C复合材料及材料性能[J];现代制造工程;2005年10期 |
4 |
金永安;张平;;真丝立绒毯新产品开发[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5 |
梁学平;张逖;宋娟;王娜;斯松华;;NR400高强度贝氏体耐磨钢板的组织与耐磨性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6 |
巴志新;戴玉明;张振忠;周建秋;张少明;;糖精钠对电沉积纳米晶镍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英文)[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0年09期 |
7 |
吕艳红;;中长期培训项目教学管理之我见——完善中青年干部培训教学管理的探索[J];石油教育;2010年05期 |
8 |
王仁智;李向斌;殷源发;颜鸣皋;;金属材料表面喷丸应变层内组织结构的研究[J];航空材料;1981年01期 |
9 |
颜任弘;;Z113提花机上的几种编织新方法[J];针织工业;1982年05期 |
10 |
杨炳光;李永祚;范瑞麟;杨树梅;;AZ-2渗铝涂层组织结构及铬钼‘富集区’的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85年02期 |
11 |
李健;丁雪苇;;熔盐扩散渗钒组织结构和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12 |
王笑天,姚引良,邵谭华;稀土元素对Si-Mn-V钢淬火、回火过程中组织结构转变的影响[J];金属学报;1990年06期 |
13 |
吕伟;江伯鸿;徐祖耀;;Cu-Zn-Al合金中温相变产物的组织和结构[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2年02期 |
14 |
徐增华,王玉林,王东辉;新型不锈钢C15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93年06期 |
15 |
羊建高,戴晓蕾;试论中国粉末冶金企业的组织结构选择[J];中国钨业;2003年05期 |
16 |
荆妙蕾;凹凸组织织物的花型设计及应用[J];毛纺科技;2005年07期 |
17 |
李平和,刘继雄,陈晓;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结构用钢的显微组织研究[J];钢铁;2005年06期 |
18 |
曾庆平;试论地震台站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建设[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
19 |
屈惠东;浅谈鳄鱼皮的种类、结构、贮存及制革工艺[J];西部皮革;2005年10期 |
20 |
孙万昌,李贺军,卢锦花,白瑞成,黄勇;不同层次界面对C/C复合材料断裂行为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6期 |
|